李三九烟店传奇
2014年09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炳来
  解放前,山东济宁西南关济阳大街上有家李三九烟店。说起这家烟店,它不光名气大,还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挂牌做起了烟叶生意。
  李三九,济宁人,生于清康熙年间。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九,于是有叫他三儿的,也有叫他九儿的,后来就有人开玩笑叫起他三九来。这三九三九叫得久了,也就成了他的名号。
  有一天,李三九偶然发现卖烟叶的利润十分丰厚,就在进山收货时收购了一些烟叶回来。这一回让他尝到了甜头,于是便开始收购烟叶,然后摆摊出售。由于生意发展得很快,不久他就开起了烟店,并且不再满足于原来成把论斤地卖。
  李三九把烟叶加工成黑丝、红丝、香杂拌等不同的烟丝,既提高了品位,也吸引了更多的客人,他的收入也明显见长。在他的用心经营下,生意越做越大,遂以自己的名号命名烟店,在店门口挂起了“李三九烟店”的招牌。
  随着买卖的兴隆,李三九经常外出进货。有一次他到山里进货往回走的时候,却突然遇到了拦路打劫的强盗。他虽然是个生意人,也不曾见过这样的阵势,就在他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之际,猛见一位方面大耳的汉子有点面熟,似曾相识。
  这时他看到有人在给这汉子使眼色,还用手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李三九再也顾不了许多,就向前诉说自己是小本生意,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混口饭吃十分不易。要是他有个三长两短,一家人也就都没法活了,乞求高抬贵手。
  大汉见他说得可怜,遂率众呼啸而去,李三九这才幸免于难。事后他才知道,那位大汉就是赫赫有名的匪首王守南。由于他经常来城里打探消息,寻欢作乐,估计两人打过照面,这才使李三九感到面熟。这次他分文未失,安全回家,全在王守南恪守江湖义气。他暗下决心,以后要是王守南有事用到自己,就是花再大的本钱也在所不辞。
  说来也巧,这天李三九出门收购烟叶,他正走在一条小道上,突然一个急匆匆的汉子向他示意后仓皇躲进一个破庙里。接着,一队人马就追了过来。李三九灵机一动,把裤子一褪就堵在庙门口,装作大便。那帮人只是远远地问他看没看到有人过去,并在听他说朝前跑了后,就向前追去。李三九怎么也没想到,在相互通报了姓名后,这位躲进庙里的落难汉子,竟然是王守南。李三九把身上带的钱全部送给了王守南,让他远走高飞。
  又过了几年,王守南落网被押解到北京,囚于刑部大监,可能要定死罪。李三九顾念前情,毅然前往京师图谋营救。几经打听,他得知要救王守南,必须经过九王爷方能打通刑部的关系。然而怎么才能结交九王爷,却成了他的一大难题。
  就在他求告无门的时候,店老板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信息:九王爷正与八大胡同名妓玉兰香打得火热,结识了玉兰香,也就等于结识了九王爷。于是李三九凑了钱千方百计结识了玉兰香,恳托她打通九王爷的关节,慢慢疏通,将王守南由死刑改判徒刑。到了雍正登基,王守南蒙得大赦提前出狱,来济宁州看望李三九。二人一见抱头大哭,各诉别情。在李三九的劝说下,王守南决心改邪归正,与李三九共同经营烟店。为了不忘玉兰香的救命之恩,还特制一种旱烟丝叫“玉兰香”。
  一天,店里来了个赤脚和尚化缘,口称只要掌柜的一袋烟。李、王二人十分好奇,就说好好好,别说一袋烟,你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这时那和尚仍然说,只要掌柜的一袋烟。他们哪里想到,两人轮番端出五箩筐黑烟丝,才装满了和尚的一烟袋锅。和尚边走边吸,口中唱道:“我一不化你的布施,二不化斋饭,出家人只化你一袋烟。这袋烟我为你撒遍江北和江南,管叫它五湖四海都来买你的香玉兰,管叫这玉兰香烟名扬天下多赚钱。自古善恶各有报,只要孽海回头即是岸。”
  和尚所过之处,异香扑鼻,从此李三九烟店的各种烟丝远近闻名,生意更加红火。他们特修一块牌匾,上书“李三九王守南发售玉兰香烟”,把这一段传奇式的经历蕴含在字号里,流传下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