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对就业有用吗?
大学生阅读的成功学法则
2014年09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少大一大二的女生,床头摆的是琼瑶,甚至是《安徒生童话集》。”作家梁晓声在新书《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中有一篇文章《大学生真小》这样写道。身兼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的梁晓声不止一次感慨大学生的阅读量少,以至于他对靠大学生的反响证明书籍好坏的做法非常怀疑,“在她们成为大学生以前,在她们所学的字足以自己阅读以后,她们几乎连一则世界著名童话故事都未读过”。
  本报记者 吉祥  本报见习记者 王晓莹
荐书时不能说好看,要说有用
  任教人文学院,讲授的是文学,老师梁晓声时常苦恼的是学生的读书之少。多年前,他就在受访时直言,“无论是大本(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阅读量之少,是令我震惊的。”近现代欧洲文学巨匠雨果、巴尔扎克、哈代、托尔斯泰、劳伦斯等人的作品有好多学生没有读过,而对于新时期文学作品,学生几乎毫无所知,“这课怎么讲?为什么‘中文’(教学)成了这样?”  
  在《大学生真小》一文中,梁晓声以自己儿子的经历说,因为要应付学习,获得高分,即便家里藏书众多,“又看过几本课本以外的书籍?”然而,每年的7月份,正是这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昏天暗地的竞争后,身心俱疲地摇身为大学生。梁晓声写道:大一简直就相当于他们的休闲假,而大二是他们跃跃欲试证明自己组织能力的活动年。我在他们大一大二时遭遇他们,我又有什么理由对他们产生过高的要求啊?
  一次,梁晓声应邀和大学生对话,有学生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梁晓声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听完,学生笑了。“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干什么呢?”
  著名学者钱理群讲过一次他的“心中之痛”。一年暑假,他应邀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讲课,介绍二十多年来在大学开设鲁迅研究课的经验和体会。在演讲结束后的讨论中,一位大学老师请钱理群举例说明“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钱理群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心却隐隐作痛”。“我理解,他之所以这样向我提问,是因为他自己在上课时,也经常被这样问道:‘你的课,和学生的就业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没有上的必要,也没有人愿意听。那么,今天的大学,就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学者陈开玖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在校本科生读书的情形:“很少有完整读完某本书的,首先会找人问——这本书哪些章节需要看?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大学阶段那么多时间都去干什么了呢?作业、实习、QQ、电影、游戏、恋爱……人文学院这边稍好点,但真正能读几本书的也寥寥无几。很多是一种表演性的阅读——你看,我读书多,老师会觉得我是个好学生。”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受访的大学生也证实了陈开玖老师的话。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小姜说:“周围同学几乎不看书,课本以外的书在他们看来都是废物。男生玩游戏,女生看电视剧,就是不看书。”
  在推荐书目时,有学生建议陈开玖:“不能讲这本书很好看,而要说这本书对你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好看是美和真的维度,属于个人体验;有益实用,则指向为了个体的善,显然更能吸引在校大学生。”陈开玖说。
贫困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更强烈
  今年5月,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国内部分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当下的阅读量(包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阅读内容、阅读心理以及影响阅读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月纸质阅读量大约为1.47本,电子阅读量大约为1.92本。
  因为课业及种种考试占据了大量时间,多位受访学生告诉记者,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确很有限。除了平时的课业负担以及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占用的时间,很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准备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很难把心思放在读书上。上述河北大学的调查也显示,有57.72%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一般,学生们只是偶尔翻一翻书;17.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整体阅读风气冷淡,大家都不喜欢读书。这篇调查报告同时注意到,在大学从以往的“知识殿堂”逐步变为“教育工厂”的现实下,读书的功用不能立竿见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考高分、拿文凭以及未来社会地位的提升上”。
  调查报告显示了另外一些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比如,家庭情况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来自最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每人平均每月阅读(包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4.29本,而来自较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这一数字分别是3.62本、3.29本和2.93本。在纸质阅读花费时间的调查中,则呈现相反的结果。总体来看,贫困家庭的学生读书时间长,但是读书少,而富裕家庭的孩子读书时间短,但是阅读量大。“贫困学生多进行的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关于造成阅读困难的自身原因的调查中,有25名贫困学生选择的是自身功利阅读心理严重,只有3名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选择该项。相较于富裕家庭学生拓展视野、增加内涵的品位阅读,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钻研学科的应试阅读,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仍把学习成绩的高低视为拿奖学金的重要砝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读书的“风景”》一书里说:“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