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依旧迫不及待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此后中国人民经历了45年的苦难挣扎和卓绝奋斗,新中国成立。然而,命途多舛并未因新时代到来一扫而空,“文革”将中国再次拖入浩劫。
  中国将往何处去?邓小平给出了答案。声势浩大的改革开放浪潮正式开始,经济攀升,大国崛起,直到习近平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仍是站在邓小平的肩膀上。
  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恰逢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如今的纪念,正是为了接力他的改革道路,将他的智慧和理想变成现实。
  □申慧凯           

  历史总是承先启后,越是当下的弥足珍贵,越要感谢当年的难能可贵。在邓小平离开17年后,人们开始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转折中他怎样改写了当代中国的命运。
  时光回到1978年初,刚拨开“文革”迷雾的中国再次面临岔路。或重走旧路,或全盘西化,还是另辟蹊径,争论声中没人敢为这个国家下定决心。此时,73岁的邓小平力排众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对外开放,从“文革”到改革,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此后的中国经济就像一条不对称的U形曲线,止跌回升进而陡峭向上。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如是说。
  国运扭转背后,个体命运也猛然翻转:包产到户飞入寻常农家,市场买卖成为天经地义,高考青年重享人生出彩机会……料峭寒意迎来勃勃春机,全民的上进心从未如此迫不及待,以至于女作家谌容在小说《减去十岁》里虚构,所有人都在档案中减去从1966到1976这十年,年轻十岁找回失去的时间。
  36年,中国人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民族与个人命运的巨变,习近平也是深感变化的其中之一。不过,从最初改革开放的弄潮者,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掌舵人,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依旧是中国将向何处去。
  2012年12月8日,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就来到深圳市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还在铜像脚下亲手栽下一棵发财树。在此20年前,邓小平也在莲花山特意种下发财树,还号召“让全国人民都来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当时那几年,物价飞涨,国际环境突变,有关改革的怀疑猜测纷至沓来,邓小平在88岁高龄时选择南巡,以一己之力再次把中国向前推了一把,让怀疑改革的声音彻底匿迹。
  从深圳到珠海、顺德,再到广州,习近平重走邓小平“南巡路”,为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调。只是,“摸着石头过的河”变为“乱石险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最初从易形成共识的方面入手,如今绕着难题走的惯性思维已不可再取。30多年中,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弊病也逐渐显现,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集团沉淀、腐败愈演愈烈、甚至有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危险。
  改革,必须再次出发。
  延续既往改革的增量,重点打破既得利益的存量,在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决定里,这一主题成为重中之重。当然,大命题下还有事关你我的小话题,二胎放开、高考改革、医疗保障,哪怕是健身娱乐也指出了具体改革方向。
  2014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同时恰逢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公车改革、反腐升级、审批下放,已经启动的多项变革无不体现出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的“道路认同”。
  纵有蓝图,具体革新之下的每一种变动,都涉及实实在在的个人和群体。今日改革之局势并不比当年轻松,有受益者欢欣雀跃,就势必有既得利益者百般阻挠;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决“公平焦虑”,就必然触动部分人根深蒂固的利益。迫在眉睫的自我革命已不能讳疾忌医,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解决改革带来的问题。
  相比1978年的百废待兴,如今的改革还需要从上到下进行顶层设计,以制度的方式保护改革成果。邓小平南巡谈话时也曾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如何继续推动法制建设,实现深层次的立法突破和司法改革,也将成为习近平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历史因其客观不能假设,改革的机遇很容易一闪而过。用当下缅怀过去,正是为了更好地延续改革道路,更具智慧地推进改革前进。极尽所能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推进到无限可能,便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