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任志方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与此同时,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拉开,一份包含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防建设各个方面改革措施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公布。
  这场改革能为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带来什么样的红利?
  简单来说,决定提到的许多措施将会促使更大的变革来抑制腐败,提升社会公平意识;通过改革财政还有降低政府对银行的依赖度将会增加政府透明度和提升政府的责任感;收缩国企权力,简化政府机构将会抑制权力投机分子的出现;提升服务型经济将会减少经济增长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同时阻止环境退化;城市化将帮助中产阶级发声,加大压力促使信息公开流动,同时提升司法的独立。
  这是一场惠及全民的改革,承载着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诉求。
  在此之前,自1978年以来的七个三中全会,均在中国命运转折的关键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农村包产到户为切口,启动了延续至今的改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于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最近一次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重新聚焦于农村改革,为下一轮农村改革框定了目标。历史进程表明,中国过去35年的改革,每一次都是影响深远的解放,是对人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最终则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规划不仅关系中国命运,也将影响整个世界。
  普通中国人对于这样一场空前的改革寄予了极大的关切,其中包含对美好的个人福祉和命运的渴望。未来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享有怎样的生活,与这场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能否落实到底密切相关。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破旧的利益格局,保障沉默的大多数的利益,会对整个社会的信心产生影响。
  本届政府自上任之始,就不遗余力地推动取消行政审批,放权于企业和社会,正是看到了改革滞后系统对当前改革的掣肘。三轮驱动的改革,说到底是要解放生产力,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外,通过观念的更新,实现对人的各项权利的尊重;通过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变革,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从而唤醒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巨大潜能。这可能比过去35年的改革都要艰难,称得上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变革,也是一次影响更为深远的解放。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对习惯了“权力无限大、监督无限小”风光日子的一些政府官员来说,简政放权触及自身利益,无异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每前进一步都很不易。面对多元的利益格局、复杂的矛盾冲突、巨大的风险挑战,有人担心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有人怀疑改革者的立场和态度,甚至散布不敢改革、不愿改革、不应改革的言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除了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的改革之外,互联网这一新兴力量也在自下而上地改变着中国社会。
  从2000年开始,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互联网的发展让传统国企不得不将服务提升,进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国有银行感觉到了压力。此外,类似铁路12306网站这样的网上购票平台,其特有的平台便捷性和广泛性,进一步倒逼类似铁路这样的国企不断向市场方向转换。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又为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互联网真正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网络经济的发展正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透明,信息传播更加快捷、畅通,正在一点一点改变原来的商业、文化、权力秩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