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甲午
在2014里锻造国民性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惨败。这场战争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宿命,继而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东亚政治格局。
  回望那段历史,还有诸多迷雾有待拨开,而战争的惨痛记忆,曾让中华民族一日未敢懈怠。
  如今的中国经济持续腾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强军梦,甲午是我们的国民记忆,但我们需要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容面对新的时代挑战。

  □龚海             
  当时间进入2014年,被现代化甚至后现代敲打、熏陶、浸染的我们,突然就集体无意识地想到古老的干支纪年。没错,这是甲午,光这两个字就袒露了我们的民族性,它是我们前行车轮绕不去的肠梗阻,再没有其他年份能让所有人都自觉地去回望历史,检视过去。
  两甲子了,宿疾未愈。120年前的甲午年,日本这个面积只及我们三十分之一的岛国,竟是如此强烈地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直到今天还无法理性去思考这场战争。或怒,或悲,或诋毁,或拒斥,或茫然,或虚妄……复杂如斯,只因它铸造了我们的文化性格。
  隔海虎视,最早在亚洲完成现代化的日本,过去曾是、现在依然是、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面镜子。但就是它,让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一再被阻断,晚清毕30年之功的洋务运动被其毁于一旦,侵华战争更将我们整个民族推向了濒危边缘。
  不过换个角度,如果没有日本,中国人也许还要再过很多年才懂得去追求真正的现代化。但战败导致愤怒,愤怒触动耻辱,在中国还没有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前,来自外部的刺激先让我们急遽生长出了一种民族主义,并于随后主导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天朝的形象因这场战争坍塌,“天下”让位于“国家”,被侵略被奴役、衰弱落后随即成为这个民族难以解脱的沉重包袱。然而控诉得多了,我们就始终只能置自己于悲情的原告席,继而由怨生恨,一味喊打,在一种凌驾于历史之上的情绪里打转。
  应该承认,历史首先是一门科学,绝不能将其当成服务现实政治的工具,否则一旦政治挂帅,就只剩下为宣传敌我矛盾做陪衬。甲午当然可以为今日之殷鉴,但从中解读出的应不是简单的正义和非正义,更不是操弄民族情绪。
  不同的人看待历史终究会有不同的视角,所幸我们头脑里关于这场战争的知识正在不断被填充,有的呈现出历史细节,有的侧重制度伐挞,有的则保持着强硬的论调,在保证不混淆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多元的声音会让非黑即白的历史观被一步步纠偏,也让我们不会轻易陷入民粹主义的“狂潮”。 
  今日回顾甲午的历史,我们更应该放宽视野,而非沉浸在探究成败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甫一战败,康梁等人就提出要学日本,以强敌为师在当时得有多大的勇气,这种胸怀才最值得我们借鉴。事实上,中国的先知先觉者们大都曾赴日取过经,并且还得到日本朝野各方的襄助,无论其出于何种用心。
  反观甲午之于日本,大获全胜给日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刺激了整个国家的侵略野心,从而将自己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最终招致灭顶之灾,并成为核武器问世以来,唯一一个遭原子弹攻击的国家。
  120年匆匆流去,时过境迁,今天的东亚已不再是当年帝国主义上演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而中国随着经济崛起,军事力量提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争取了更大的话语权。在成为一个大国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却依然没能走出悲情的心态,我们无法直视5000年文明遭此欺侮,以致连发展也是为了不再挨打。即便60多年前就获得了全民族抗争的胜利,但还有声音认为在日本人遵从强者的逻辑里,中国没有位置。
  要再来一战吗?这显然不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中国与世界已经融合到了一起,我们站在大历史的高度上,积极介入和参与国际社会,与这个时代同步,不输在文明的较量上,才能行进得足够从容,也才会给强国强军的实践打开思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