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中国角色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刚从封建王朝统治中走出来的中国,对德宣战,首次主动尝试融入国际社会。然而,虽然身为一战战胜国,却没能改变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境地。
  100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二战的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经过改革开放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倍增。
  当前,中国正主动谋划外交布局,服务于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在一战百年之际,回顾历史,借鉴经验教训,以利我们更好地前行。

  □赵恩霆            
  100年前的此刻,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在欧亚大陆上空。始于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历时4年零3个月,波及15亿人口,导致近千万人丧生,一战用冰冷的数字,警醒着百年后的世界。因为一战,中国历史因此改写,世界格局发生巨变。
  100多年前,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苦苦找寻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向强大国家转变的路径。无论是西洋体制,还是东瀛经验,中国成了各种模式的试验场。
  然而,一次次大胆探索总是被内外夹击,屡次碰壁。直到一战结束,中国才间接地看到希望。曾称霸欧亚的沙俄帝国在一战中崩塌。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进入到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火种,从星星之火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可以说,一战改变了中国人的中国观:简单地引进外来制度还不够,更要将之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首一战,十几万中国劳工以“以工代兵”的方式奔赴欧洲战场。然而,中国虽为战胜国,却没能赢得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再次成为列强之间做交易的筹码。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一战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彻底改变:作为国际关系中心的欧洲衰落,远离主战场的美国崛起,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然而,这一格局并不稳固,一战为20年后的二战埋下伏笔。
  一战后的不公正待遇,促使中国的世界观也发生改变。经过二战的洗礼,在冷战大幕开启后,新中国成为美苏两极格局体系中的重要变量。同时,“三个世界”理论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紧密联系起来。
  如今,中国不但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被列强当筹码,到在超级大国间夹缝求生,如今的中国已是满怀自信、自主谋划发展之路的大国强国。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显著提升,参与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同时,更在谋求使之做出变革,并借助金砖国家等平台尝试构建新的治理架构。
  当前,有一种声音将崛起中的中国,比作当年在欧洲大陆崛起的德国,把2014比作1914。
  凭借在工业和科技等领域的崛起,德国成为100年前欧洲的新晋大国。然而,受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德国一改均势策略,错误的战略判断和自我认识,将英法俄等欧陆大国推到了对立面上。大国间在僵化的战略安全观作用下,被小国突发事件和同盟关系裹挟,难免一战。
  相反,如今的中国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虽然经济体量巨大,但人均值仍然不高,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有明确的利益观和安全观:发展经济、推进改革仍是当下中国的主要任务,对邻国秉持“亲诚惠容”,对美国等大国则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014与1914这两个年份以及中国与当年德国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今天的中美关系,其复杂程度远超当年的英德关系。冲突不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必然结局,更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当年的德国试图挑战甚至推翻原有秩序,而今的中国始终在融入现有秩序。中国的领导人有明确和清晰的外交思路,并为此谋划布局,服务于发展和改革。中国一直并将继续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和平因素,是全球治理的建设性参与者。饱经沧桑的中国坚守着一个信条:国强不必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