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食堂的软锅面条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晓杨
  五十年前,我由家乡孟家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二十一中学(现明湖中学)。家乡属于丘陵山区,在二十一中的东南方,两地相距约14公里。那时这一线路没有公交车,家里也买不起自行车,路程较远,只能住校吃食堂,十三岁的我便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
  住校生多是华山、鹊山、东郊八涧堡和我们南孟家等片区的农村学生。那时城市人口有粮本,可以从粮本上提取粮票,所以城市同学在学校食堂吃饭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农村人没有粮票,家中生活普遍贫穷,只能从家中带两和面(玉米和地瓜面混合)窝头或者饼子,天热或者时间一长,放在学生宿舍里的干粮就发霉变质。为了解决农村住校生的这一实际困难,学校特许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生活情况,从家中带地瓜面、玉米面、大米到校,由食堂统一做成熟食供学生食用。
  那时,农村的主粮是地瓜,其次是玉米,面粉只有过节或来客人时才能吃上。所以我每次从家中背五六斤地瓜面,七八斤玉米面,共十几斤,一周的口粮足够了。星期天下午我们返校后,由司务长过磅写条,再交总务处老师记账,并发给我们相应的饭票。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涉及到称重验收、入库记账、存放保管、收支相符等环节,致使总务处和食堂的工作量大增,周日下午需加班收粮,很是辛苦。但是这种做法使我们农村住校生有了饭票,就可以从食堂打饭,无需每周再从家中成袋地背窝窝头。
  据我们所知,当年母校食堂采用带粮到校、以粮换票、凭票打饭解决学生后顾之忧的办法,在济南市区所属的几十所中学中是最早实行的。炊事班长姓吴,师生同称吴班长,是食堂的负责人,主管面食,主管炒菜的是陈师傅,食堂共有五六位职工。
  食堂后面的河边垂柳下,是家乡同学经常在一起吃午饭的地方。在这里,我首次品尝了母校食堂的炒合菜,由辣椒、圆葱、大葱三样蔬菜切丝合炒而成,香香的,辣辣的,红白绿相间,色香味俱佳,真是好吃!最好吃的是每周四晚上的软锅面条,这是食堂为改善师生生活而特别做的。软锅面条就像我们的家常炝锅面条,只是面和得软点,切得稍宽,长度有挂面的一半左右。有一次,我在食堂亲眼目睹了软锅面条的制作过程。只见马师傅用切好的大葱、青菜炝锅,放酱油,添水烧开,面条下锅后烧开稍煮,这时就见碧绿的青菜、雪白的面条在沸腾的大锅里上下翻滚,香味四溢。随后分别盛入各班级的饭桶里,由各班级的生活委员和值日生抬回教室,再分配给已预订了面条的同学。想当年,热乎乎、香喷喷、滑柔柔的软锅面条,一气能吃上两大碗,真是幸福!
  食堂的西侧连接着教工餐厅,里面摆有几张方桌和凳子。学校教职工在此就餐。董校长经常在靠近门口的餐桌上吃饭。哎呀!在这里我们看到董校长喝完了粥后,舔食残留在碗边上的粥呢。有的同学说董校长是红军,打过仗,负过伤。这使得我们更加尊重老校长。
  几十年来,时常想起母校食堂,不是在这里品尝过山珍海味,也不是这里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母校食堂伴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