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神”山水间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说说古今画家“游山玩水”的那点事儿
十一长假近在眼前,想必各位读者也正在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由古至今,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一直是人们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情愫,山水林泉的自然、清净和生机意趣仿佛是每个人的天性。但从古至今人们的旅游环境、方式以及感应天地,映照万物后的艺术产物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此期我们就去说说古今人们“游山玩水”的那点事儿!
古今畅游大不同
每逢假期,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都会上演一部“城市的大迁徙”,人们从高楼大厦里走出,涌到大自然中,满眼望去,不见“青山多妩媚”,倒见“人头攒动急”。古今人们都试图通过这种出游的方式,与自然亲近融合,摆脱现实生存中的功利羁绊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苦恼,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但是,生活的快节奏,让今日人们总被导游“牵着鼻子走”,几乎人手一部的数码器材频频闪动,让原本放松的出行变成了走马观花似的“观光游”。旅行日程的来去匆忙,让人们疲于奔波,来不及用心、用眼去细细品味自然,事后对旅行最深的记忆也似乎都凝结在了那些有限的照片里。
与当代人的“一窝蜂”相比,古代人的旅游群体简单纯粹,主要以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和徐霞客式的考察探险居多,往往只身一人,盘缠寥寥,徒步远行,访名山大川,察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尤其钟爱那些人迹罕至之处,充满了冒险与惊喜,这种形式更像是当下人们常说的“穷游”。但穷也罢,富也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古人们的理想和安身立命、出世入世的指南,他们为了放松而亲近自然,常年行走于山水之间,相比浩渺万物,古人总把自己看的很小,今人旅游则为了亲近自然而走向它,把人放在照片中,人很大。
游山玩水时,古人们不忙着照相,那干什么呢?事实上,这些喜爱“游山玩水”的多是文人墨客,如李白、苏东坡看到美景,情至深处,写词作诗,就如同今日在某景刻“某某到此一游”,宣告他们的行走足迹。古时画家不对景写生,他们两手空空,只带着一种和谐、宁静、而又悠然自得的心境在山水间流转。从这种不受外界束缚的自由精神境界出发,将感官和心智放空,以空明的内心去感应天地,映照万物,最后以绘画作为体道的一种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畅神达性的境界。而这种“澄怀观道”和“畅神”的行为,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旨归,而萧条淡泊、荒寒简远的风格也被认为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品画中山水,
看古今图式之转变
体会古人游玩方式,定要品品古画。细看中国古代山水画,360度的全景式构图,山势雄伟,笔法简劲,意境幽深,一览全貌,让观者神往。但“近观其质,远看其势”,今日游客置身其中,并不见画中风景。“全景式”来源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透视法,中国绘画以散点透视,采用高远、平远与深远的“三远”构图置景法,让画面产生了奇异的效果。从古到今,山水画艺术从图式上发生了有趣的转变。以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为例,画面中,近处瘦瘦的树,远处的平坡与中间渺渺的湖水体现了平远图式的特点。这种图式安排使得山水画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内容清晰而透彻。
随着西方艺术思想的进驻,山水画图式由繁至简。20世纪中叶,一大批艺术家将传统的“三远”构图法与西方的构图方式、现代的写生相结合,逐渐透露出了中西融合和抽象化的特征。而当代山水画图式更是向自由性、构成性、装饰性的构成方式转变,体现了绘画的现代性与艺术家的自由意识,也表现了当代山水画的时代性特征。
学习古人
从容、纯净的作画心境
除了图式的变化,古今山水画的心境也有很大转变,古代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绘画学上的成就与贡献,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人性精神与人格力量。古人的作品总是那么从容、雅致、朴实而又不失大气磅礴之势。他们了然于胸的丘壑让我们景仰,其诗性山水的纯净心境也令人赞叹。他们那种心手相忘、落笔成形、物我相容的情境,与“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作画心境,渗透出古人对画境从始至终的精粹理念,其下笔如注、积点成线,画面里萧条单薄的枯枝老杈中也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品质,承载了他们对天地造化和生命价值的体悟与判断。而今日一些艺术家,为了所谓的风格、时代精神而殚精竭虑,往往没有把精力用在传统与造化之间,忽视了山水意境的语言质量和绘画品格,逐渐缺失了古人从容闲雅、心智专一地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画面重个性,容易失“情意”
当今是个性张扬、自我表现大行其道的时代,画家几乎把个性与自由看作是凌驾于艺术价值之上最重要的品格。在这种艺术创作情境中,不但很少让人看到深邃的力作,反倒是充斥着格式化、“想当然”的个性张扬。尤其在当代的生活情境中,山水画中“情意”所失也是一大现状,当代很多山水画家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积累,缺乏先人“林泉高致”的山水精神与审美情怀,外出写生时面对多样的景色总是画的“千篇一律”,躲在电脑背后看风景图片,在画面图式的“符号化”和“卖相”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对自然中行、色、光、线的各种体验,培养自己对景的敏感、性情;如何通过笔墨媒材的物化来表现内在生活的感受;如何通过深入体会风景,将生活之景转化成心中之境、画中之趣?我想首先还是要到自然中“畅神”吧! (贾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