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来自山东人的贡献
——直接领导者、总建筑师都是山东人
2014年10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万里
  人民大会堂建设照片
     坐落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设计之庄重典雅,施工之精妙高超,进度之快速高效,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经典之作。其中所凝结着的上至一国总理、下至普通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既体现出中华儿女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更展示着华夏民族和谐完美的建筑技艺。而在当时的建设过程中,曾经得到祖国各地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山东人民的贡献尤其值得骄傲和自豪。
□周东升
  万里:人民大会堂建设的直接领导者
  万里,1916年12月生,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西卷棚街人。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担任建设领域的领导工作。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建好万人大会堂等十大公共建筑。9月8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1000余人作了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1959年要大规模地举办庆祝活动、展现我国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
  9月9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沈勃(山东省龙口市古现村人)和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汪季琦两人就草拟了邀请各地专家的名单,经万里批示后,即刻电传到17个省、市的建筑学家手中。
  9月10日,各地建筑专家齐聚北京,就设计方案集思广益,前后七易其稿;10月9日,万里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报请周恩来总理同意后,又下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广泛征求意见;10月14日,周总理最终敲定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承办设计施工方案。随后,万里立即督促并组织实施,工程进度随时向总理汇报。为便于及时掌握情况,协调不时之需,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周总理特意安排他的办公室主任齐燕铭协助万里开展工作。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这座由万里直接领导、凝聚着他近400个日夜心血的辉煌建筑,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及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而且也深得周总理的首肯和赞赏。万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上退休后,曾深情地回忆道:“周总理跟毛主席讲,万里把大会堂建设得那么好,真不容易啊!毛主席听了后,打电话找我,说要看一看。半夜两点钟毛主席从中南海来,我和齐燕铭在大会堂等着。毛主席把大会堂上下都看了,看了以后到二楼休息,主席说我在这儿抽一支烟行不行,我说,可以。其间我就趁机问他,这座建筑到底叫什么名字。主席问:‘工地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大会堂工地,他说那加个‘人民’,叫‘人民大会堂’吧……”
张镈:
人民大会堂的总建筑师

  张镈(1911.4—1999.7),祖籍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1930年,张镈慕名考取了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任教的东北大学。
  1934年,大学毕业的张镈经考试进入当时全国最著名且最大的建筑设计单位——基泰建筑事务所的天津事务所,并与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杨廷宝在同一工作室。新中国成立伊始,张镈意识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是建筑设计师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1951年,他毅然辞去基泰香港总公司的高薪要职,由香港回到北京。1953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担当起首都建设的重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承担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施工方案后,确定由张镈任总建筑设计师。在那些日子里,他殚精竭虑,昼夜忙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天亮出去,回家时,时常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为赶在十周年大庆前完工,大会堂是“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张镈落在图纸上的每一笔都将立即被付诸实施,每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隐患。张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他的精心运筹和指导下,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与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当年的庆功会上,周恩来总理过来敬酒时对张镈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工匠:
有一千余位来自山东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如期顺利完工,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援。最初曾在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给予援助;中后期,随着国庆节日益迫近,更是有计划地不断充实力量,扩大队伍,每天参加施工人数平均1.4万人,最多时曾达到3.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山东的能工巧匠就有1000余人。
  王学礼,1927年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8岁时,开始学习木工。1951年5月,他与十几个工友一同来到北京,加入到北京建工集团六建公司。靠着出类拔萃的木工技术,王学礼很快成为一名建筑行业的排头兵。1953年,王学礼被评为北京市劳模。1954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学礼青年突击队”成立,并与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丁庆云混凝土工青年突击队齐名。由于技术过硬,1958年10月,王学礼和他的突击队参加了建设人民大会堂工程。
  王学礼突击队的主要工作是制作模板。由于每个工期都环环相扣,争分夺秒,为了赶工期,他们吃住在工地上,并要求凡是规定项目完不了工的,24小时不休息也要赶制出来。很多时候,衣服破得不成样子也来不及回家换,甚至他的孩子出生时,他都没有在场。
  在人民大会堂竣工后举办的庆功宴会上,王学礼坐在自己参与建设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激动万分,神采飞扬。“十人一桌,分餐制,感觉很不一样。”这成了王学礼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蒋连明(1910—1968),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涧西村人。蒋连明出身于雕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石刻,二十岁时即技艺超群,闻名乡里。他尤擅长雕刻龙、狮、梅、荷、竹、菊和草虫等,形象生动逼真,刀法娴熟精湛。1959年,他被推荐进京,参与人民大会堂的石料刻制。他精心雕刻的大白菜以及上面的蝈蝈形象,栩栩如生,被评为第一名。
  莱州市(时称掖县)著名老石雕艺人彭真海,因身怀多项雕刻绝技,且刀法细腻流畅,刻制形象惟妙惟肖,曾率当地多名工匠一同应召赴京,为人民大会堂建设精雕细刻,大显身手。
建材:
齐鲁石材镶嵌基座

  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浩繁,建材需求量大,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定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种建设配件和设备。大会堂外立面须弥座和大台阶为花岗石,廊柱、墙面采用的是大理石和剁斧石,柱顶墙面和女儿墙部分均为琉璃瓦。所有装修项目的施工质量均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因此,山东省除供应部分钢材、水泥、木材外,最多的还是石材。
  山东石材资源丰富,石材开发历史悠久;从业工匠众多,加工技艺精湛,大批量加工石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泰山石材纹理细密,图案清晰,层次分明,而且有着“稳如泰山”的美好寓意,因而成为人民大会堂奠基石的首选。栖霞市是全国驰名的“大理石之乡”,这里的花岗岩硬度高,耐腐蚀,色泽鲜艳,是山东省最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人民大会堂的基础石即取自于此。
  莱州市有着“中国石都”的美誉,特产雪花白、莱州青等20多个品种的优质石材,而且能工巧匠众多,人民大会堂的基座上就有莱州石雕的精美作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