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多样探究
2014年10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观众观看朱永灵先生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与观众互动
  ▲朱永灵紫砂壶刻绘作品
  ▲陶刻 吐纳风流 31x9cm
  ◤唐张藉夜到渔家诗一首 174x62cm
  ◤召卣释文 138x38cm
     “敷坐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
  “敷坐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展览总监:郭思克 学术主持:刘涛 策展人:冯博一 展览时间:2014年9月27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12号厅
  继崔如琢、张望等名家个人展览亮相山东博物馆以来,“敷坐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展”9月27日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刘绍刚,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顾亚龙等多位专家学者、书法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感受朱永灵的书法创作成就和艺术魅力。本次展览通过展示了朱永灵的纸本、碑刻、拓印、瓷上等多种书写形式的120余件作品,为我省观众展开了一道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景观。
  朱永灵是一位痴迷于书写的艺术家,此次展出的70余幅行草、隶书等纸上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近些年在书法艺术领域超越自身局限寻求突破的不懈努力,而且还反映了朱永灵在从书法的审美内涵到视觉形式的传承与转换。山东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先生感叹:“朱先生之前主要在国外、台北及北京等地举办展览,此次我也想让山东观众感受一下朱先生的书法艺术魅力。他是书法艺术中的‘多面手’,有着当代书法家的视野洞见,糅合了各种书体,真、草、隶、篆无一不精,这让初见他作品的观众,无不讶异于诸多风格的书体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关键是他的作品严谨中有稚拙之气,书法艺术里却透露着绘画艺术中的画意,具有古雅、丰富的装饰性和吸引观众“玩味儿”的视觉性。”
  果然,如此别开生面的展览吸引了很多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并纷纷与艺术家互动。在朱永灵的指导下,观众用毛笔在纸扇上书写、盖章,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雅致纸扇,体会书法之乐趣。此外,朱永灵书法作品中的诗句还吸引了多位观众吟咏、抄写,通过了解,原来是观众认为朱永灵作品里的诗句都十分有禅意,如“远离众生相,具足大悲心”中可见朱永灵的悟性及对佛的虔诚,而“一粒粟中藏世界,数重花外现楼台”、“水底看山清俗眼,雪中沽酒洗尘心”等诗句,读来让人清心,不但凸显了朱永灵在喧嚣的尘世中,守住静穆,追求个性和意境的纯粹心境,也表现了当下人们对内心清净世界的渴求。
  除却纸上作品,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朱永灵在家具、瓷器、紫砂壶、屏对、笔筒、笔洗、折扇、秘阁、压尺、瓶盎、茶壶等日常器物上书写刻绘的作品,这些承载书画悠久历史的载体,而今也都成为了朱永灵书法艺术的创作天地。据艺术家介绍:为了拓展书法形式,他曾经多次去景德镇、宜兴等地考察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了解烧制过程和材质特性,最终有了今日成果,实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多样探究,虽过程艰难,但乐在其中。       (贾佳)
  》》》名家点评
  ◇朱永灵
  字若无,1964年生于张家港,1990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室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优秀奖、《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等机构收藏,出版有《朱永灵书法艺术》,先后被《中国书法》等国内专业杂志刊登介绍。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朱永灵的这种将书法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用品糅合在一起,有一些钟情于器物和书法本身的朴素魅力,还有追寻传统文人情怀的复古意味。就主体结构而言,绝非宏大叙事,而是具体、真实、自然;亦非普通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之外的东西,而是其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他的展览中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日常景象,并享受着手工性的个人趣味。从书法艺术表现方面来说,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其实是用了力的,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并留下他个人书法艺术的痕迹,这是别有的一种方式与境界。或许根植于日常之中的艺术,首先是在最无意义的事物中去发现极其有意义的东西,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将随处出现的东西提升到重要位置上的能力。

王稼句(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
  永灵的字让你展开丰富的想象。永灵写字,墨分五色,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构成的空间显得更加宽阔,无论是条幅、卷子、楹联、册页、扇面,他都有很好的布局,大小,疏密,浓淡,各极其致,有的特别严谨,有的特别写意,甚至已有点画意了,但都是由书写内容来决定的。观赏者的想象,当然是由内容而引发的,在他眼前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或是春雨潇潇里的牧笛,或是秋风瑟瑟里的芦苇,抑或是远山古寺的钟声,抑或是寒江行船的欸乃,似乎是诗意的眼神和画境的再现。当然他不是远离尘世,漠然无视所处的社会现实,如“天国书信四十九札——寄给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信”,悲天悯人,从中可以看到他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

王晓松(批评家、策展人):
  与其他书家并无不同,朱永灵书写的内容也多是抄自前人,所选文本不离禅语或空灵或粗朴隽永的诗文。朱永灵深受禅的影响,曾在不同时间、无数遍地写过无数类型的“即心是佛”,禅不是他修行的方式,而是介入世界的起点,他靠书写来唤醒这些文本,与它们进行对话,而书写的样式也是文本和他个人两个世界之间共谋的结果。禅修推动了他的书法从面貌到精神气质上的悄然改变。不过,现实的尴尬是:不管尺幅多大写的多好,在越来越扩大的生活面前,一幅字的容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通过不断的书写来展现变化中的文化经验和社会体验或许是书写在当代生存的一个方向。朱永灵的书写让我们看到作品系列化所拥有的优势,它探讨的不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个思想的片段,以及相应的作品之间相互咬合的关系与由来。

刘涛(青年批评家):
  我了解的永灵,他有好奇心,有变形造势的想象力,有大胆尝试的激情,有强烈的“个体性”意识,还有“惑阳城,迷下蔡”的目标。记得唐吟方对我说:“老朱是书法技巧的好手,他要做现代艺术家。”吟方是永灵多年的朋友,都是中央美术学院开放环境里熏陶过的六零后,懂得对方心里。在我看,“现代艺术家”只是一个分段归类的标签,艺术家大可不必在意。何况“现代艺术”已成过去时,再去竞争“后现代”的标签,何苦来哉!几千年的书法艺术,哪怕零零碎碎活在我们笔下,能够深入,能够融通,就行。爱写书,爱书法。有爱,最要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