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双房族的“5+2”生活
平时挤蜗居,周末回大宅
2014年10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一到周五在城区的小房子里挤着,周末回到郊区的大房子“放松”。在省城,有这样一群人,在两栋房子来回穿梭,过着“5+2”的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为了孩子多睡会儿,宁花2800元租房
  在济南一家外企工作的袁女士是典型的双房族。因为孩子上小学,袁女士一家三口从高新区的房子搬到女儿学校附近的小房。“在大房子住时间长了,来到学区房里有各种不习惯。”袁女士抱怨,“像空气、邻居、物业等周边环境;床、家具等生活设施都不比以前。”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房子空间的变化、生活质量的转变让袁女士夫妻俩措手不及,“除了孩子没啥感觉,我们夫妻俩适应了一个多月。”
  省城济南,像袁女士这样的双房族不在少数。因女儿王怡婷在历城实验小学读书,王女士一家在建鑫花园租了房子。今年,王怡婷上四年级了,王女士一家也在建鑫花园住了整整四年。“住建鑫花园,就是为了女儿上学,我们已经在高新区万科地产那里买了房,但这几年还会住在租的房子里,并打算续租到女儿小学毕业再换房。”王女士说。
  尽管不如自己的房子住得舒服,但王女士一家每个月还得要交2800元的房租,她认为:“当初在租房子的时候,看了很多房源最终定下这个房子。房子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孩子可以多休息一会儿,接送孩子不用开车很方便、也安全。”
  说到租房子后个人生活的变化,王女士也是无奈:“在租的房子里肯定不方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自家的房子里,女儿有自己的公主房。现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装修房子,添置家具也要受房东限制。为了孩子,也只能将就住了。”
  王女士的丈夫在遥墙工作,每天开车四十分钟回家,这样的生活作息已经持续了四年。“我们换了新的生活环境,以前的生活圈都没有了,刚开始适应起来非常难。但孩子的童年、孩子的成长就只有一次,加上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所以渐渐也就习惯了。”王女士说。
“工作住房”与“休闲住房”两班倒
  除了因孩子上学蜗居小房外,也有因工作原因的“双房族”。
  供职于省直单位的于先生,因工作需求要经常值夜班。现家住奥体附近的他,在值夜班时往往选择回距离单位较近的旧房里休息,旧房也成了他名副其实的“睡房”。
  “值夜班的话得深夜下班,如果回奥体附近的住处,路上花的时间太多了。而且第二天上班也不方便。所以干脆去旧家将就着睡觉。”于先生说。
  某种程度上,于先生是方便了,但妻子颇有怨言。“买第二套房,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但为了工作方便,每周还得在旧房里住两三天,老婆一直有意见。但怎么办呢,总不能来个‘两房分居’吧。”对于自己的“双房生活”,于先生也挺无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于先生这样拥有“工作住房”和“休闲住房”的“双房族”,并不在少数。中海奥龙观邸小区附近的一位房产中介表示,“有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考虑,在高新区或东部买了新房子;有的是单位搬迁,距离原来的家太远,不得不在单位附近租住或者再买一套房。”
双重要求加速“候鸟式”生活
  提到现代家庭为追求教育资源而两房奔波的现象,山东房地产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大海说:“我周边朋友存在双房状态的也有不少,对于社会来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可能只是千万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因此现在的家长还是希望将最优质的教育提供给孩子。而‘5+2’的生活模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生活、家庭的双重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趋向于改善居住条件。与老城区的房屋在户型、配套设施上较为陈旧相比,集中于城市外延的住宅无论在户型、居住条件还是环境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却多集中在老城区。”孙大海解释。
  对于“双房族”产生的原因,孙大海分析:“此外,城市交通的改善,像不断增加、延长公交线路,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人们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济南的许多城郊逐渐成为宜居之地,原核心城区居民开始大批量向郊区搬迁,这些也导致‘双房族’的不断增加。”
解除“双房生活”在于均衡公共资源
  “双房族的‘5+2’生活折射出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孙大海说:“对住宅的高层次要求与郊区公共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加速了这种候鸟式生活。”
  如今,郊区化的住宅小区越来越重视教育资源这一核心法宝。对此,孙大海说:“尽管现在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重视分校建设,但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还是集中在总校,分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仍然是郊区教育资源的软肋。”
  从房地产的开发来看,政府支持开发商建分校,开发商也乐于建分校,体现一种产业融合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然而,目前郊区分校的教育存在“软、硬”困局。硬件方面,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使得分校分流的教师资源层次跟不上。孙大海介绍,很多城区名校在郊区建分校,教师培养周期长,因此骨干带头、年轻老师搭班子教学成为分校师资主流。
  解除城市人的“双房生活”在于均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孙大海建议,政府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应加紧教育投入,成立专项用于教育发展的公共资金。在教师培养上加大力度,使之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配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