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创业范本
薯条串起“四大天王”创业梦
2014年10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为了此次采访,四位创始人首次合影留念。
  爱心物资收集现场。
     三年前,为了实现共同的创业梦想,他们各自放弃之前的事业,共同打拼。一包小小的薯条承载了他们大大的梦想,虽有创业初期的苦和累,但他们依然坚信梦想的力量。薯格薯条、潜水艇热狗、艾尔啤酒餐吧……他们创立的多个美食品牌正被更多人熟知。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每年结伴自驾出游感受沿途自然人文风情的同时,也给当地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今年初至今,已有9批爱心物资顺利到达云贵川等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手中。
  他们是济南华乐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如今,创业依旧继续,爱心还在传递。因共同创业梦想走在一起的这四个人,在前行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

  本报记者 高倩倩 赵清华   
小小薯条凝聚 四人创业梦
  初秋上午,天空阴沉沉的,似在酝酿一场秋雨。济南山师东路的商户们刚从前一天的劳累中休整过来,打扫卫生、备好原料,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薯格,一家专营薯条的小店,就在这条路上。刚刚开门便迎来了好几拨顾客。被告知油还未热,客人只好悻悻地离开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薯格目前在全国有近400家店面,这个最初由四个年轻人打造的品牌正蒸蒸日上。同时,他们创办的潜水艇热狗、艾尔啤酒餐吧也成了人们休闲消遣的好去处。
  聊起创业初期的故事,创办人之一张科打开了话匣子。2011年之前,他还在千佛山附近经营一家售卖皮具的小店。这个不愿受约束的年轻人,毕业后卖过车,卖过酒水,卖过保健品,也卖过凉席等日用品。2001年,他将“阵地”转向山师东路,开始了摆地摊卖皮具的生活,从最初的一张钢丝床摆摊,到后来租赁别人店门口的架子,再一步一步盘下整间店面,他的小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忠实客户也越来越多。
  李俊便是其中之一,那时的李俊在一家银行上班,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拿着比周围大部分人都高的工资,可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却让她提不起对工作的兴致,一心想下海经商的她开始遍地找项目。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街头薯条引起了她的关注。
  同是张科顾客的王智,毕业后在济南科技市场打工,售卖打印机及周边产品,之后开始创业的他先后代理过蒙奇奇、大黄鸭等“萌物”。由于李俊和王智经常光顾张科小店,时间长了,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脾气相投,经常互帮互助的他们聊起薯条项目都津津有味,再加上之前一直和李俊关系很好的张修伟,四个人“一拍即合”,小小薯条成了他们追求大大梦想的新开端。

创业初期有苦有累更有乐
  淡绿色的瓷砖、柔和的灯光、个性的壁纸……走进位于山师东路上的这家小小薯条店,一股浓浓的温馨感扑面而来,大到店面装潢,小到一砖一灯,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这个团队精心挑选设计的。
  当时,四个雷厉风行的年轻人聚到一起,说干就干。最开始的那家薯条店,李俊选择了加盟某品牌薯条。后期发展中,四个年轻人慢慢觉得加盟连锁店的后期服务跟不上,而口味也不能满足大众挑剔的胃口。于是,他们便开始发掘自己的原材料和酱料,将之前的用料全部换掉。客流如潮让他们看到了小薯条的大商机,不想再为他人做嫁衣的他们决定注册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于是,薯格品牌呱呱坠地。
  “做出成立公司决定的当天上午,我们便出门看房源租房子,中午交好房租,下午便开车前往北京挑选办公家具。连夜赶回济南时已是凌晨四点,稍作休息,又赶到公司组装家具。”张科回忆道,从决定到成形,三天时间,公司办公室已是像模像样。
  为了选购到最优质的薯条,他们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最终选中了美国一家供货商,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位大区经理,人家却提出只供货给经销商。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第二天便出现在对方面前,他们用真诚的态度最终感动对方,成为该品牌在中国唯一一家终端客户。
  2012年5月,薯格在济南芙蓉街开了第一家分店,到当年的10月份,济南已经有13家分店,全省范围内已开到30多家。如潮的客流、密集的分店开业,让他们忙得团团转。
  因各地开分店密集,他们需要四处培训。张科新买的一辆车两个月跑了1万多公里,“基本天天都在高速上跑,早晨6点多睁眼就跑去济宁了,下午3点左右培训完赶回济南,第二天再去菏泽,回来呆两三天再去临沂……”张科说,创业初期很累很苦但也很有乐趣。“刚开始人手少,我们每天五六点钟就去仓库搬货,1000多箱的薯条、酱料都得自己搬,最重的是蛋黄酱。”说到创业初期的艰难,张科的回忆里却没有辛苦和劳累,“忙累了就吃雪糕,那冷库边上存放了很多呢!”

品牌做大做强延伸新产品
  如今,薯格已不是孤零零的个体,四人开创的公司又注册了新品牌,像已经推向市场的潜水艇热狗、艾尔啤酒餐吧,而面向中高端人群的拉格西餐厅和面向商务人士的茶社正在酝酿中。
  记者在店里采访间隙,张科接到李俊打来的电话,原来是李俊路过店门前,误以为坐在门口靠近玻璃门的记者是顾客,贴心地提醒张科转告那位顾客,要离门口远一点,以防从高凳跌落受伤。奔波在路上,即使没有时间在经过店面时下车,也会在路上仔细地看一眼店里的情况。如此贴心的细节关注,体现在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说,注重细节、执行力强是他们公司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对员工的关爱也是他们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享受免费住宿和餐补,各项保险所需承担的费用也均是公司全额承担。不会让员工掏一分钱。”张科介绍道,从2011年成立至今只有一位员工辞职,还是因为自身家庭原因。“员工稳定了,企业发展才能稳定。”
  张科说,相比之下,虽然公司员工待遇较为优厚,但员工入职门槛并不高。“现在店里炸薯条最好的员工当时应聘时,学历不高且声音沙哑,也不爱说话。但李俊觉得应该给他个工作机会。”于是,公司尝试为他找到合适的岗位,开始让他跑外卖,后来发现外卖也需要说话,后来又调他到烹饪组,目前在所有店里的炸薯条,他炸得最好。
  “薯格是我们的第一桶金,我们还处于创业期。”张科说,如今,薯格品牌已经处于稳定发展期,而潜水艇热狗、艾尔啤酒餐吧、拉格西餐厅和茶社还处于发展期,在这些品牌都逐渐稳定后,可能还会向母婴等市场进军。

创业同时不忘公益, 倡导社会捐赠旧衣物 将公益进行到底
  微信上,张科笑称他们四个合伙人是“四大天王”。除了一起创业,他们每年都会结伴出游一起玩耍。自驾游去过四川的阿坝,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去过青海、宁夏、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等好多地方,领略过不同的风光美景,也感受了异地的人文风俗。“我们走到一些地方,有时会遇到一些穷人,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尤其是贫困山区的那些孩子,很是让人心疼。”
  在今年初的旅途中,他们便商量着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回到济南稍作收拾后,他们便发起了“衣旧情深,节用惜福”捐赠爱心物资的活动,凭借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将信息发布。“同一片蓝天下,他们没有理由遭受贫穷的压迫;同一片土地上,我们谁也没有理由熟视无睹!”是在微信平台的宣传标语。
  今年3月7日,他们在名为济南华乐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衣旧情深,节用惜福”的一条微信,微信里写道,城市里的你,每年都在为怎么处理旧衣服而烦恼,留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送亲戚朋友送不出手。山里的他们,每年都在为生计而烦恼,年均收入不过千,孩子上不起学,老人看不起病,衣服残旧不堪。我们也许没有很高的收入,我们也许没有多余的存款,我们也许捐不起一座希望小学,但我们可以把我们不需要的旧物转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这只需要我们的爱心。同时,还关于捐衣邮寄流程详细的说明,并附着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没几天,他们收到了社会爱心人士近百件衣物、学习用品、体育用品、书籍等。早在3月5日,他们已将第一批爱心物资顺利寄往四川凉州、江苏雎宁等地。随后,第二批爱心物资在3月20日寄往甘肃张掖山丹县和青海门源县浩门镇。3月28日,第三批爱心物资寄往西藏的山南地区和四川的凉山地区,第四批……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把第九批爱心物资顺利寄出。
  “每次邮寄之前工作人员将物品仔细检查分类,先用塑料袋装起来再合装到大袋子或箱子里,以防邮递过程中把衣物弄湿给受赠者带来不便。”张科说,邮寄的费用全由公司负担,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已经寄出累计2吨重的爱心物资。
  “我们也不是富豪,有房子住、有车子开,只是比一部分人活得更舒服一些,我们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需要的人做这些是应该的。”张科说,他们整个团队一定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