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与课堂之间
2014年10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少华
  任教三十二年来,第一次整学期没有本科生课。研究生课晚两个星期,于是我得以在乡下多蹭了半个月。家人二十天前就返校了。临行前为我蒸了几锅馒头,包了几帘饺子,做了一盆酱牛肉——就差没饹一张大圆饼套在我的脖子上——这么着,二十天来,天天早上馒头中午饺子晚上酱牛肉,辅以从后院地里刨来的地瓜土豆和拔来的大葱。饭后像普京总统检阅红场海陆空三军那样巡视一遍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而后开始读写译功课。不瞒你说,半个多月我一分钱没花,几乎把个钱字忘了。哦,钱?钱是什么玩意儿?是啊,只有花草树木明月清风而无需钞票的日子才叫快活。当然啰,如果全国人民半个多月都像我这副德性,国家统计局的官员怕是不好向总理汇报了。所幸如此场景没有发生也永远不会发生。人们照样花钱消费。车模搔首弄姿,房市解除限购,阿里巴巴要在美国挂牌,超市收银台前争先恐后。就好像随着一声枪响,所有鸟儿从所有树上飞向天空后,只有我这只傻鸟仍缩在巢里偷着乐。
  问题是,不可能总是偷着乐。十五天也好,两个月零十五天也好,一天天争先恐后从我身旁悄悄溜走,剩下的只有我。而这个我明天也要溜走——大后天要给新老研究生上课了。我这一溜,剩下的就只有房前屋后篱笆内外的花儿们了。
  早上起来,外面天空一副快要下雨的表情。我撑伞出门。出得大门往房后没走几步,果然有雨点啪啪嗒嗒落在伞上。清晨的雨,初秋的雨,清清爽爽,淅淅沥沥。后院篱笆外的树上爬满了牵牛花,树间是一长排翠菊。关东的秋,是牵牛花和翠菊的天下。喏,无数牵牛花齐刷刷密麻麻举起小喇叭。专注,整肃,生机蓬勃,旁若无人。翠菊呢,翠菊永远只有粉色和紫色两种颜色。粉色的如情窦初开的邻院村姑,紫色的则如优雅娴静的旗袍少妇了,摇曳生姿,风情万种,而又透出几许伤感与寂寥的面影,可谓秋意的化身。
  拐一个弯,就是西面篱笆了,网格篱笆。篱笆下是路。路两侧的房子多带红砖院墙。时间还早,加上下雨,二三百米长的沙石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只鸡在墙脚樱桃树下低头走动,不知是觅食还是散步。整个场景和气氛颇像俄罗斯画家笔下的油画。我在自家网格篱笆前停住脚步。篱笆前长着几株大波斯菊,浅粉色,深粉色,白色。细长的茎,舒展的花,无风自摇,从不歇息。这种花最大的特点是显得特别精神和机灵。一次我采来一束,随意插进从小镇旧货摊上淘来的老式大肚油瓶,放在书桌暖色布罩台灯旁边。晚间开灯,花与灯交相辉映,顿觉满室温馨,恍若仙境。因一篇论文陷入困顿的我也随之精神和机灵起来,灵感不期而至,文思自行喷涌。而后望着瓶发呆。半个世纪前我提着和这个瓶一模一样的大肚油瓶从十几里外的小山村走路来这座小镇的粮食所打豆油。每月每人四两还是六两?顶多六两。全家当时五六口人的油只能装到这大肚油瓶的大约肚脐位置。清贫的岁月,年少的自己。想不到五十年后我以如此形式与之邂逅……
  下午雨过天晴。我坐在窗前喝茶。迎窗是几丛百日草,东北习称“步登高”。在我见过的花中,惟有此花颜色最全,真正是五颜六色,而且只仰不俯,开花时一定昂首朝天,一副登高之态。这是东北乡下最常见的花,于我是最富乡愁意味的花,连同祖母脸上慈祥的皱纹和终日操劳的母亲的瘦削的背影,带着永远的温馨和感动定格在了遥远的记忆中——或许我是为这个才回乡下的。
  看罢百日草,蓦然举目,白云正在山梁松树尖上缓缓飘移。除了看花,我还喜欢看云。云自由、自得、自在,或为朝霞,或为落晖,或为白兔,或为苍狗,合而横无际涯,分而惊鸿独飞,重而雷霆万钧,轻而吹弹可破。风受高山之阻,水有深壑之隔。千变万化自由自在,莫有如云者。古之智者曰云在天空水在瓶,古之诗人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之官员如唐代狄仁杰一生离乡宦游,某日公干途中,忽然望云思亲,下马立坡,泪如雨下……
  总之,我爱乡下,爱乡下的一草一木。借用殷海光的话说,“我爱云、树、山、海和潺潺的流泉”,“我愿意像只蝴蝶在花间乱飞,我愿意像只小鹿在林间奔驰。”某日我在日记中写道:知我心者,惟瓜豆花草耳。况晨风夕月暮霭朝晖,复以鸡鸣野径蛙跃古池——彼村上何若此村上!村上川端井上田边,任我漫步其间。人间乐事,莫过于此。偶有故友来访,葡萄架下,把酒临风,东篱菊前,品茗谈笑,正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然而明天我必须回去了,也应该回去了。我爱乡下,也爱课堂。或许,我终生都将往来于乡下与课堂之间。若将二者从我的生活中突然拿走,我很有可能不知如何生活。
  (本文作者为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