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的我成了法律书库的常客
2014年10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建国
(济南市长清区法院工作人员)

  默默算来,对于法律的那份梦想,已经在我心中驻留了十余年。时间的流逝中,年少时的那份执着变得愈加醇厚,直到今天依然指引我不断向前。
  上世纪90年代末,哥哥考上了大学,所学的专业正是法律。从那时候开始,整个家庭开始被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所吸引,那就是《今日说法》。在该栏目中,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语,那就是“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
  每天中午,正是在这个备受欢迎的节目中,我慢慢聆听着中国法治前进的脚步声。从鲜活的案例,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白驹过隙间彰显的是我国法治的前进,是公民法律意识和思维的逐渐提升。
  哥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每天都要和案件打交道,于是,每当哥哥回到家里,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讲自己遇到的案子。时间长了,更让我对法律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直梦想自己能够像哥哥一样,也能参与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抱着这个梦想,报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与自己喜爱的法律专业相遇,偏偏被自己最不擅长的英语专业选中。懊恼、惆怅,面对着成堆的英文字母,我内心感到无所适从。但是,这并没有浇灭我的梦想,我常常会将业余时间用在法律学习上,在图书馆中的法律书库我成为常客。
  在理想的驱使下,学习英语专业的我,在大学毕业当年就通过了司法考试。而后,我又考取了法律硕士,终于有机会与法律来一次亲密接触。犹记得,读研期间,我常常会聆听到很多法学教授的授课,对于中国的法治进步,又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人民法官,对于中国法治的进步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不管是处理案件还是研读法律知识,在每天的工作中,我都会惊喜地发现法治中国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康德曾经说过,“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如今的中国,已然在法治的道路上昂首阔步,法治中国的最强音已经奏响。让我们屏住呼吸,在点点滴滴之中,去感受中国法治的力量,去聆听法治带给我们的坚实足音。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