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走进高新看变化
居民住进高楼,政策助企解困
2014年10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生活提高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图为文艺演出进社区。 赵志成 摄
  学校突出个性化教育,校园音乐课走出教室。
     新中国走过65个春秋,中华大地的面貌焕然一新。济南高新区也成立23年了,这里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迎来65周年华诞之际,记者走进济南高新区的各大社区、企业、学校,倾听百姓声音,寻找高新区发展的新变化。
  文/片 特邀记者 毕亚奇                
原住民谈感受 昔日城中村 今日新东城
  说到民生改善,祖辈生活在高新区的百姓最有发言权。对于年轻的高新区来说,30岁的孙昊算是老住户。他生在贤文庄,父辈都是种庄稼的农民。贤文庄划入高新区,他也成了“城市娃”。“家门口的公交站牌越来越多,去市区可以省下一半的时间。现在我们这里应该就是济南东部最繁华的地段了吧。”孙昊说,二十年来他从农村孩子变成了城市人,除了每人每月能领到500元的生活费,他和家人年底还能领到每人9000元左右的分红。
  如今,孙昊在康虹路附近开了一家面馆,不足30平方的门头,每天中午可以卖出200多碗面。眼看在高新区上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打算停用店面,通过手机应用来卖面。“身在高新区,就得‘高新’一点。”他笑着说。
  旧村改造后,50岁的余洪文在牛旺居拥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谈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余洪文赞不绝口:“房子对面就是马上要建起的万达广场,以小区为圆心,500米半径内,学校、医院、超市、银行一应俱全。要不是亲身经历了牛旺这几年的变化,还真难把眼前的漂亮社区与旧村改造前的牛旺庄联系在一起。”牛旺庄社区居委会王茂民感叹,自2005年牛旺庄正式启动旧村改造工程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那个泥土地上的自然村落发生了一场未曾想过的蜕变。
  与漂亮的现代化社区相比,10年前牛旺庄还没进行旧改,村子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草野坡,破砖乱瓦常见,“房子很矮,道路很窄,以前这里的人就是种地,农闲的时候靠在墙根晒太阳,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运动场所。”王茂民说。据了解,牛旺庄村旧改后,环境漂亮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牛旺庄社区现有人口5000人,入住率达到了95%,其中有一半是外来人口。”
公租房住户谈生活 安居乐业很知足
  随着高新区发展,大量人口到东部安家落户,一些受经济条件所限的企业职工存在住房问题,高新区公租房建设正在解决这些问题。记者看到,刚入住不久的沁园新居公租房已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沁园新居,抬眼便可看到不少阳台上挂着衣物,一副副红对联映入眼帘,花坛里绿意浓浓,偶尔有居民出来走动,邻里之间不时的问候语,一派温馨的场面。
  居民王女士领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别看这里只有59平方米,但是房间设计非常好,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温馨。”卧室里的床、衣柜都是新的,客厅还有电视和沙发。王女士介绍,这些物件都是近几年她和儿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置办的。
  据介绍,在高新区工作的王女士一直租房住,在讲起20多年的租房生活时,她感慨道:“厨房和卧室都是在同一间的,水泥地的卫生很难打扫,别人家的房子总归是别人家的。”同时,王女士算了笔账,高新区这边房租贵,租房的时候,每年要交房租费13500元,加上物业管理费,每年的开销至少14500元,现在是每个月400元。“这边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有地砖,有独立房间和卫生间,还有阳台,晒衣服很方便。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安居乐业很知足。”一讲到这些,王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沁园新居公租房,经过3年多的建设和准备,济南综合保税区重要配套项目—港源新居公租房配租工作也于近期启动。记者在港源新居看到,4栋26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建筑风格十分现代。整个小区环境宜人,一条条步行小道在绿树花草丛中蜿蜒,和木质凉亭相映成趣。步入门厅宽敞明亮,建设标准可与高档小区媲美。
  据悉,港源新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可提供1173套房源,将为3000余名区内新就业大学生及“夹心层”人员等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难题。“目前已经装修完毕,租户即将入住。”项目负责人介绍。据了解,继沁园新居、孙村安置房、港源新居之后,涵园新居和中铁逸都国际配套公租房也在建设中。
教师谈希望 让青春在个性教育中绽放
  除了公租房建设,高新区大批居民小区陆续建成使用。随着人口的增多,学校教育问题成为制约高新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瓶颈,从统计情况看,未来3年,高新区需要建设14所中小学,配置560名教师,以解决1万多名学生的入学需求。
  “近期,国华印象学校的成立,使高新区又新增了一所学校。据了解,目前高新区已有15所中小学,未来几年高新区还将再增涵玉翠岭小学、中加国际学校、中海地产学校、金汇信置业学校、万科金域学校、东城逸家学校等多所学校。”高新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引进外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当地区域内的现有教育资源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高新一实验,篮球场旁的小花园包含假山、池沼、幽径、茂林,错落有致的园中园,学校的每一个柱子都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柱子穿了新衣,衣料就是学生的作品:剪纸、绘画、书法,将沉默的柱子变成会说话的舞台。“每一幅都带着灵气,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和用心。”教师张文娟向记者介绍,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始建于1985年,最初名为济南市郊区姚家公社牛旺乡中学,后更名为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现在正发展的越来越好。
  奥龙小学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较为成熟的学校之一。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让奥龙小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有特色,采取走班上课的个性化课堂。“我们借鉴实验小学本部的个性化课程,根据奥龙学校老师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了学生自主选课,像动漫、象棋、机器人等多门课程。”奥龙小学副校长尹怡华希望,让每个学生的青春在个性教育中绽放。
企业家谈感恩 管委会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山东金现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齐鲁软件园对面的知慧大厦。谈起已经用了10年的办公室,公司副总许明对高新区的政策扶持赞不绝口。“当时,公司与其他四家公司一起集资,由高新区统一组织盖楼,公司花了不到200万元。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计算,至少省去了一半的房屋成本。”许明介绍,他们从十几个人到1200名员工,从年销售额三四百万到两个多亿,企业发展得到了高新区方方面面的扶持。
  像金现代这样的企业,在高新区不胜枚举,为了促进企业发展,高新区管委会曾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各类相关产业发展,蓝金生物的留美博士孔庆忠深有感触。“医药行业不像其他行业,不像房地产回报那么快,研发的每个步骤都需要很长的评审、审批过程,而且我们做的又不是一个简单仿制的药,需要充足的研发时间。”孔庆忠说,正当公司信心十足,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由于前期投入大、效益不明显,2006年,在公司急需呵护的关键时刻,国内合作方发生人事变动,突然撤资,并且把项目用地、在建的动物中心和科研、试验、生产车间全部拿走,这场“天降大祸”将公司置于了清算注销、扫地出门的绝境。
  正在他们几近绝望的时候,济南高新区出资将合作方拍卖的厂房买回,交给了蓝金生物。靠着多方面的努力,蓝金生物终于熬过了“生死关”,走上了良性发展的上坡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