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池,城市间那一泓静谧的碧水
2014年10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济南,有一个叫砚泉的地方,地道的济南人大都知悉它的存在,而外地游人要想寻找泉水的存在就恐怕要失望了,因为在这里,你除了看见一汪池水外,很难寻觅泉水的影子。所以另一个名字砚池,或许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四围小山中间夹着一汪绿水,看不到水的源头,也找不到出口,但看起来并非一潭死水,水的灵动和山的隽秀在此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文/片 本报记者 李文平
实习生 杨逸超     

  正值午后,走在窑头小区的巷子中,见不到步履匆匆的人群,也不见车水马龙,刚刚下过雨的济南也没有了往日的燥热,倒也给这里平添了几分静谧。沿着小巷向南,一个砚泉指示标出现在眼前,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如同从城市一步迈入了乡村。郁郁葱葱的树木将整个山间笼罩,据附近老人们介绍,前方小山就是砚池山,可能是因为砚池而得名的缘故。没有其他名山的雄伟高耸,巍峨入云,但居住在此的老人们说,他们目睹了砚池山的四季更迭,它也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已然感觉到水的气息,但还是难觅砚泉踪影,倒是边上小广场中竖立着写有“砚泉”的石碑,提醒着游人并没有找错地方。石碑正面是两个红色“砚泉”大字,转到背面,则详细记载着砚泉的形成概况,据说碑文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其文曰:“砚泉或砚池。以其位于砚池山下,状似砚台,故名。一九五八年秋,大炼钢铁,万众夺矿,在此留下巨坑,不意触动泉脉,引泉涓流淙淙,汇成一泓清池,池面逾六千平方米,深可二十米许。从此,青山绿水相依相偎,春风吹皱,碧波不兴,波光粼粼,宛如镶嵌在市区东南隅的一颗明珠。流连池畔览水色山影,听虫嘶鸟鸣,可以怡心神冶情趣。”有山有水有泉,在这小小的不足百亩范围内,将泉城的特色尽数汇聚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少了趵突泉的游人如织,也没有黑虎泉畔市民排队取水的盛况,偶尔可见几个在此休憩的老人,若不是矗立在小广场上的这座石碑,或许会怀疑是否来对了地方。从广场旁的一条小路下去,起初这条小路隐藏在两旁的树间,越往里走越开阔,遇到拐弯的地方,小路也会随着山势变窄。沿着山脚的泥巴路向树林深处前行,间或见到一些鸟粪散落在路旁,偶尔也会听到知了的鸣叫,路旁靠山一侧还会见到一些洞穴,只能弯着腰才能勉强进入。山路不断转弯下坡,转眼就来到了谷底,眼前一汪碧水出现在眼前,四围被小山包围,若非几个游泳爱好者在水中嬉戏,水面难见一丝波澜。对面靠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秀水天成”四字,或许最能描绘眼前山水相映成趣的美丽精致了。
  近距离看砚泉,颜色就没有了俯视时的厚重,反而水质清澈,四周环绕着陡峭的石壁,与砚池山完美融合在一起。青山绿水,曾是多少文人墨客毕生的追求,砚泉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被掩藏得太好了,颇有“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韵味,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远离外界的喧嚣。古人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则可以欣赏山的隽秀和水的灵动,则是非常幸福的。
  事实上,要想对砚泉有一个全面的视角,还需从另一侧爬上砚池山,从半山腰看砚泉,仿佛是一块镶嵌在山坳中的碧玉,甚至不忍让其泛起涟漪,打破它的平静。说砚泉像砚台不假,不过,从上面看倒也像古时女子的梳妆镜,倒映着四周的青山巨石,装扮着济南的这个小小的角落。
  由于砚池山山体裂缝过大,山体表面岩石松散,在暴雨、风雪等恶劣天气影响下,容易发生山体坍塌。名列七十二名泉,但因交通不便,外加上周围巨石危卵,池壁陡峭,来这儿的大多是游泳的人,游人不多。然而砚池是游泳爱好者的好选择,也是济南冬泳爱好者的重要活动点,砚池边上还悬着一块冬泳爱好者石碑,或许,将爱泉和用泉融合起来,也许是一个好的解决之道吧。诚如碑文所言:“泉城爱泉曾不后人,心曰斯是,唯我德馨,立碑护泉之肇,始整治绿化,更有望来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