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公务员感受到的法治环境变化
打官司从找熟人变成找律师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朱永胜(东明县商务局)
     由于在政府部门工作,在亲戚朋友眼里,办点什么事,我大概算是个能说上话的人,大事小情,找我帮忙的不少。这些年来,找归找,但找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都是一味托我找关系,现在咨询政策法律,请我帮忙找律师的越来越多了。
  以前,谁开个门市被查了,谁要打个官司了,都会问我有没有熟人,帮忙联络一下,请个客,送点礼,走点小门路。说实话,求人办事,请人吃饭,低三下四地给人说好话,很是累心,总感觉不胜其扰。不过慢慢地,我感觉到大家处理问题的方式变了,谁被查住了,一般都会问我,他们有没有这个权力呀、他们这样干合不合法呀?谁要打官司,大多也是跟我说,帮忙找个律师吧。可见,法治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前年,姑父的一个叫阿康的堂弟在工地出了事故,他本人还是我中学的同学,姑父和他家人找到我,想让我帮忙找个律师咨询一下赔偿问题。恰好我有个同学做律师,就到一块儿商量商量。同学首先问清楚阿康是不是遵守了操作规程、个人有没有责任,实际情况是阿康的行为完全符合规程,事故的原因在于吊篮一头的缆绳突然断裂,属于包工头的责任。责任明确了,同学又根据阿康家里老人、孩子的具体情况,核算出了大致赔偿额度。这个额度和阿康家人的心理预期相差不大,于是他们放弃了围攻工地、死磨烂缠的打算,几个人出面和包工头进行协商,事情很快得以解决。
  去年初,供电部门占我老家的地要建一座变电所,大框框都谈拢了,就是在排污管道占地赔偿上有分歧,建设方的意见是按实际占地面积赔偿,管道牵涉到的几家却坚持说管道影响种地,还会污染土壤,要求多赔,双方吵吵闹闹,一直达不成协议。后来村里几个人找到我,问我怎么办。我请同学查了一下相关文件,排污管道占地赔偿并不是按实际面积,而是有一定的延伸。几个乡亲拿着文件和建设方协商,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我们说“磨破嘴皮谈不拢”,关键在于大家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想当然,似是而非的成分太多。如果什么事都是权利、义务、程序明确清晰,大家严格依法办事,对政府、对当事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