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在大会发言。 陈之焕 摄
本报10月13日讯(记者 陈之焕) 13日,由中科院海洋所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球55个国家的300余名科学家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领域科学问题。
据了解,本次会议主题为“变化的海洋与海洋中的生命”,与会专家将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全球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生物观测、海洋生物资源、深海生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来自全球55个国家的300余名科学家参加会议。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发言称,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撑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海洋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皆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动密切相关。
“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胶州湾海域的水母种类共增加了20种,总数增加了5倍。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生物多样性在减少。”孙松介绍,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胶州湾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但是研究数据显示,近海部分生物功能群的物种数量也有可能增加。他认为,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热带海域物种也有可能随之迁移至温带海域,使物种种类发生变化。人类不仅要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更要关注种类的改变、功能类群的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引发海洋生态灾害和生物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
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起源于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每三年召开一届,是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大会的主旨是聚集全球科学家共同研讨海洋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及与之相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