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爱心托起11岁孩子希望
王荣的遭遇一经本报报道引起日照众爱心人士关注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爱心人士送来的新书,让王荣沉浸其中。
  13日,王荣试穿志愿者给带来的新衣服。
     东港区南湖镇王家官庄村的一个11岁孩子王荣,13日成为日照众多爱心人士关注的对象,这个孩子的母亲常年瘫痪在床,其父亲在照顾妻子7年后,因精神压力过重,导致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医院。随后,这个11岁的男孩选择离开校园,因为没人照顾他的妈妈……
  10月13日,此事一经本报报道,日照的爱心人士迅速行动起来,除了捐钱捐物,还有人表示愿意出钱帮忙招护理人员,那样王荣就能重返学校了。
  文/片 本报记者 彭彦伟         


热心市民自驾自发献爱心
  10月13日早晨刚8点,日照爱心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打电话联系本报记者,“我们想去看看王荣。看了你们的报道后,我们联合会第一时间进行了捐助。”一位志愿者说。
  上午10点左右,记者和爱心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一起来到王荣家。让记者始料未及的是,已经有很多市民到了王荣家,不大的院子里站满了人。
  记者观察发现,很多人都是自己开车去的,他们大多很低调,悄悄把钱放下后就离开,连记者的采访要求也婉言拒绝。
  “只是想帮助一下这个孩子,这点事微不足道。”一爱心人士说。

孩子不再沉默,家里也热闹了
  王荣家的桌子上放了一些爱心市民给带去的书,虽然屋里都是来献爱心的人,但爱学习的王荣并没有分神,捧着一本书看得出神,他静静地坐着,嘴角偶尔还会露出一丝微笑,微笑在11岁的孩子脸上应该是很常见的,但在记者与他接触的这段时间里,这个表情却很少在王荣脸上展现。
  由于平时家里很少去人,难得突然来这么多人,王荣和母亲贺晶明都显得非常高兴,贺晶明不断与爱心人士握着手,招呼着大家坐。
  “昨天你怎么不打招呼就走了,还想和你聊天呢。”贺晶明对一爱心人士说。对于这个沉寂缺少生机的家庭,除了物质帮助,精神也需要关注。
  相对前两天的沉默,王荣今天要活跃得多,还主动与记者打着招呼,开着玩笑。爱心人士不时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着头,像自己孩子一般。平时很难入睡的贺晶明,今天中午竟然睡了一会。

各方爱心齐汇聚,好心人真多
  据了解,日照爱心志愿者联合会给王荣家里带去了米面油以及衣服,还有现金5800元。
  此外,记者还在现场遇到了南湖液化站、西湖液化站等单位,他们相约一起给这个家庭送一点温暖。
  13日当天,王家官庄村村委也受镇党委委托,前去慰问。王荣的邻居们也来了,帮着照应着一些事。
  “日照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现场一位志愿者感慨说。
 记者手记 
破解“王荣式”难题 还需社会共同努力
  王荣今年11岁,认知社会对他来说刚刚开始。除了物质金钱之外,爱心人士带来的热心,带来的人气,带来的活跃的因子也感染着娘俩,让他们暂时忘了家庭的困苦。
  虽然钱和物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王荣家,短时间内物质可能不是制约这个家庭的主要原因。但是如何让他顺利毫无杂念地上学,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现在,王荣的父亲还在精神病医院治疗,康复的时间未定,仅仅靠这个11岁的男孩,难以帮助撑起这个家。
  人说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对于这个不幸的家庭,我们考虑的是以后,短时间捐助爱心潮之后,这个家庭还是要回归平静的日子,到时候王荣该怎么办,也许社会各界应该担当更多责任。尤其是在日照有众多爱心组织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一种帮扶机制,用于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
  令人欣慰的是,王荣上学的问题马上就能解决了。13日,就有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提出,要出钱找一个护工,24小时照顾王荣病榻上的母亲,那样王荣就能安心回学校了。
  王荣会长大,王荣的父亲会康复,母亲也会更健康,众多的爱心汇聚,正在托起这个11岁孩子的希望。
       本报记者 彭彦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