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自办小报讲身边故事
阳信县高守海自采自编手抄出报,三年出了68期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A
  三年来,阳信县洋湖乡后高村的许多村民每隔半月都会收到一份“报纸”——《顺口溜小报》,不仅介绍了最近的相关政策信息,聊起了周边村发生的新鲜事,还有小报“主编”自编的顺口溜、字谜,甚至还有“通讯员”的来稿,周边的村民都喜滋滋地阅读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将先进文化吹进农村大众
  这份《顺口溜小报》的“主编”是家住阳信县洋湖乡后高村的村民高守海,今年73岁,他不是职业报人,也没有媒体经历,但是他编辑的《顺口溜小报》却被周边村民广泛传阅。
  高守海在后高村担任了40多年村干部,2007年退休之后,凭借多年处理村内事物的经验,他觉得村内的婚育、邻里风气等急需改变,“农村是先进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村民对待一些事情的观念需要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有了这个想法,高守海一直在考虑如何实行,“开始想将这些文化政策等写成唱段,利用文艺队演出宣传,但是这样不仅需要原创唱段,还要专业人员背过再演出,有一定局限性。”否定这个想法后,他又想到了自办书屋,“家里的闲置房子都收拾好了,最后因为没有专人盯靠,这个想法也放弃了。”高守海说,后来想到办报这种方式,不但内容灵活,接触面还广,可以张贴也可以传送,经过筹备,2011年11月份,第一期《顺口溜小报》“出版”了。

  文/本报记者 王领娣 本报通讯员 王伟
片/本报记者 王晓霜 
B
小报三年由2张A4纸扩为4张
  高守海一有空闲时间就会阅读报纸,不断搜集最新素材,完善小报内容,《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他的家中摆放了厚厚的一摞报纸,在平时与村民聊天时,他也非常注意谁家发生新鲜事,谁家出现好人好事等。“晚上睡觉忽然想到好点子,我就赶紧起身将大体内容记下,第二天赶紧落实。”高守海谦虚地说,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在高守海手边的《现代汉语词典》已被翻阅得边角破损,还有几页掉下,被插到内页中。
  初创伊始,高守海就为小报定下了宗旨、目的、内容和形式,《顺口溜小报》只有2张A4纸,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邻里之间发生的新鲜事,“开始不知效果如何,而且完全凭借手抄,最后共准备了20多份,就开始分发。”这20多份手写的小报,有的在广告纸背后,有的在文件纸背后,但不管形式怎样,得到了村民的欢迎,有的还争抢阅读,不少看过他办的手抄报的人都大为夸赞,因为每期内容的信息量之大,书写之工整,都让人佩服。
  “后来,乡政府的领导知道了,体谅我每次手抄很辛苦,现在每次我将底稿编排完毕后,其余的就用乡政府的复印机复印,工作量减轻了很多。”高守海说,由于得到村民和领导的支持,他现在干劲十足,现在每隔半月准时印发,纸张由原先的2张增加4张,发行量由原先的20多份增加为91份,还有周边的村民主动要求帮助分发,除了后高村,河西村、后曹村、前高村等5个村也成了小报的“发行点”。

C
老人有了自己的“通讯员”
  随着小报影响面的扩大,高守海也竭力将这份小报办好,他还开展了读者问卷调查,“我觉得小报应该增加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等方面的事情;我觉小报应该增加社会健康知识内容;我觉得小报应增加党政内容精选……”读者为小报提出的建议,高守海还非常激动,“正是有他们的意见、建议,小报才得到不断完善。”
  说到读者的支持,高守海非常自豪地说:“我也有自己的通讯员队伍。”他拿出一摞读者供稿、来信,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就有读者陆续给他投稿,内容大都是歌颂类的,“第一份读者稿件是邻村的退休教师曹兴莲写的《忆孝子》,根据读者来稿,我会选择性刊登。”
  “有时候周边的村民做了好事,比如谁无偿修路、谁捡了钱包,有的村民就会赶紧跑来告诉我,让我去‘采访’。”高守海说,有的读者还将他办的小报收集、订装成册,工整地挂在墙上。
  高守海自办的小报不但得到村民支持,乡政府还专门设计了小报张贴橱窗,橱窗内贴满了从第55期到68期的小报,供村民自由阅览、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