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港”,女工好“娘家”
滨州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派出所十年成长发展,展现辉煌成绩
201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企业发展的“安全港”
  由于工业园区企业职工都较年轻,法律知识也比较淡薄,导致工业园区发案率、犯罪率偏高。以滨魏工业园为例,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好冲动,遇事不冷静。企业职工文化程度90%以上都是初中以下,法律意识淡薄。多数职工,感觉离家务工,老乡之间拉帮结伙,团伙性作案的特点比较明显。针对这些特点,为确保滨州经济开发区的社会稳定,更好地服务辖区内企业发展,2008年6月初,滨州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党组决定大力开展“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具体授课任务由园区所民警负责。
  “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主要是通过讲述发生在青年职工身边的典型案例,预防违法犯罪,提高职工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活动开展至今,民警已为滨魏科技工业园新入厂的156批29700余名职工进行过法制教育培训。同时,走访各大企业职工21069人,现场解答职工法律问题1493个,帮助解决职工之间各类纠纷矛盾581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女工心中的好“娘家”
  滨州经济开发区入驻了40余家大中小型企业,4万余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女工比例较大。在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女工人数占到了该企业职工总数的80%。且广大女工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妇女权益,2006年,滨州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开通“妇女法律救助110热线”,2007年在园区所滨魏警务室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妇女维权之家”。
  为增强女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工业园区派出所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宣传活动。“刑警在您身边”活动启动,刑警服务卡发放到女职工手中,女职工第一时间可联系到刑事警察;“警灯闪烁”行动启动,午夜交接班高峰,闪烁的警灯伴随着女职工下班的步伐直到深夜;“刑事犯罪预警”行动启动,预警通报第一时间张贴到女职工聚居区,传递到企业安保部门,提醒女职工做好防范。此外,还开展了“防范进我家,民警生活帮”等活动。
  如今,女职工们在企业遇到矛盾,在家里遭遇家庭暴力都会到妇女维权中心与民警聊聊,工作闲暇时,也会到维权中心坐坐。维权中心被女工亲切地称为“娘家”。
◆十年努力彰显辉煌成绩
  “打击就是经济效益,打击成果就是经济增长点。”工业园区派出所所长张梁如说。工业园区派出所辖区共有40余家大中小型企业,4万余外来务工人员,辖区内人员流动性强,治安形势复杂。对危害企业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工业园区派出所始终坚持重拳出击、严打违法犯罪,制造高压态势,营造出天天严打的氛围。近年来,已打击侦破各类涉企案件56起,抓获涉案人员33名,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余万元。
  近年来,工业园区派出所进一步向企业倾斜警力,先后设立滨魏第一警务务室、滨魏第二警务室、盟威警务室等多个警务室,并指导其他企业设立了专职的内保组织,将“治安前哨”、“服务窗口”直接安放到了企业门口,竭力为企业提供更贴身贴心的服务,帮助企业栓心留人。
  工业园区派出所所长张梁如介绍,在下一步工作中,还将进一步提高对维护妇女权益工作的认识,尊重民权、关注民生。加大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力和财产权力的犯罪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
  通过“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的宣传,使得企业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法律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据统计,开展“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以来,仅滨魏科技工业园职工违法犯罪比率就降低56.7%。“妇女维权之家”经过六年实践经验,已逐步形成了打击、宣传、服务为一体的妇女维权格局,分局先后两次被评为省市两级优秀妇女维权岗、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随着园区经济集群效应的凸显,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保卫任务繁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2004年,滨州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工业园区派出所应运而生。到如今已有10年的时间了,园区民警不忘初衷,不断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上谱写新篇章。根据工作区域特点,先后推出了“妇女维权岗”“法律课堂进企业”等特色服务活动。十年间,工业园区企业的安全发展,见证了工业园区派出所辉煌的成绩。
  本报通讯员 耿婷婷 颜红兵 本报记者 郗运红
  民警走进女职工宿舍与女职工谈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