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担心的背后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2014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邵咏梅 (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副院长)
  安逸幸福了半生的蓝女士,在父母相继离开后,陷入了心理结构不牢固下的真正深层恐慌。这种恐怖下边是一种叫“分离焦虑”的情绪力量在控制着蓝女士,她害怕失去父母的保护后又害怕再失去对老公和女儿的依赖。
  从表面上看,蓝女士在自己弥漫不安的日子里时时担心着老公和女儿的安危。这好像是她在关心他们,其实质是蓝女士自己内心深处显著缺乏安全感,对丈夫和女儿非常依赖,害怕失去了他们,自己就失去了所有的保护神。这是她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投射表现。从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蓝女士对丈夫和女儿“逼盯”得也实在太紧了,这种心理不健康的纠缠负能量让亲人们不胜其苦,终于开始向她表达警示或干脆就直接还击了。蓝女士意识层里只能体察到自己对亲人的担心,可能会是一种不利的“诅咒”,而无法知道这些过度担忧,实际上是来自内心深层的不健康。所以她对亲人无奈的反击感到很委屈,又受到了一次新伤害。
  从深层上分析,父母叫了蓝女士四十年的“老宝贝”,她是体验到了满满的“幸福”,可与此同时,四十岁之后的她也成了真正被伤害的“小可怜”。人的心理根结构是在幼年早期高速发展被父母建设固定下来的重要心理底色。这部分结构完全可以类比于我们建造房子早期所打下的地基。地基部分建筑得很早期并且后边就埋在地下如同“潜意识”那样一般看不到了。这对于整个房子而言,地基无疑是最最基础和根本重要的部分。人的心理根结构同样如此,如果幼年时这部分根结构出了问题,那她这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就会在遇到强刺激时出现“动荡不安”。心理根结构受伤害可以由充满打骂不安全的家庭氛围引发,可以由早年被送到远方老家寄养引发,还可以由长辈们的过度溺爱引发。
  本期求助的蓝女士可能就是由于父母早年过度溺爱、娇宠、保护等而破坏了幼儿心理根结构健康发展的典型案例。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学的深入认识还不够,尽管大家一再被提醒养育孩子是万万不能被过度宠爱、保护的,但是此类“爱的暴力”还是正在普遍发生着。其不知,父母本想要很好地爱护孩子,让他们能够幸福,可这过了度的“爱”反倒成了伤害孩子一生要赖以生存的心理根结构。这种伤害性质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这种伤害可以造成孩子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真“孩子”。“宝贝儿”蓝女士就是其中要引以为戒的一例。
  蓝女士在外表上已经是四十不惑的成年人,工作有了,婚也结了,女儿也已经读到大二,可从心理结构上分析,蓝女士的心理年龄仍然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所以,“宝贝儿”蓝女士离开了深爱她的父母,她承受不了分离之焦虑,会突然缺乏了安全感,会过度依赖身边健在的亲人,会纠缠着他们要“安慰”,会变得神经质,也会表现出孩子样的脆弱。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时下做父母和更多长辈们的真正醒悟。
  在这里,我给蓝女士的参考建议是,一要知道,过度担心、关注亲人的安全,实际反映出来的是自己心理结构上存在大问题。二是要及早就诊,选择以分析式深层治疗模式为导向的心理医生,经过长程心理治疗,蓝女士可以获得再次心理成熟长大的机会,使自己心理上真正强大安定下来。一个独立、自在、崭新的蓝女士可以过上真正轻松快乐、身心健康的幸福生活,也可以把心理正能量给予她亲爱的家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