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蛙人:潜海底捞垃圾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蛙人志愿者们展示捞上岸的垃圾(右一为麻志彤)。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吕璐
  穿上潜水服一次次潜入昏暗的海底,把装满杂物的网兜送上岸……在青岛一家机关单位上班的麻志彤在闲暇之余便是活跃在大海中的“蛙人”清洁工。事实上,他是“青岛蛙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为捡垃圾,考取潜水证 蛙人志愿者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岁。
  对很多青岛人来说,在海边长大,有很多海滨拾趣的记忆。在青岛机关单位工作的麻志彤就是从小在海里“玩”大的。只是与别人不同,从海边玩到了海底,麻志彤如今在工作之余,还是个蛙人,而做蛙人的目的则是要还大自然一个干净的海底。
  “其实在2009年的时候,就知道有些人在清洁海底垃圾了。”麻志彤说,在那之前,他还是在水面上活动的,他和众多游泳爱好者一起建立了“青岛游泳群联盟”,锻炼之余经常和其他人一起清理沙滩和海面的垃圾。在知道有人在海底从事着与他们一样的志愿活动时,麻志彤便学习起了潜水。
  在考取了国际潜水证后,他通过游泳群联盟发出倡议,发起了每年一到两次的大型清洁海洋志愿活动,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青岛蛙人”的名字来自于社会上对麻志彤所在的志愿者队伍的称呼,只是与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蛙人特工不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潜入海底捡垃圾。目前“青岛蛙人”的固定成员有20余人,来自机关、科研、IT等不同行业。他们虽然不是职业潜水员,但都经过严格培训,拥有国际权威潜水组织颁发的潜水资格证,都具有一定的潜水经验。其中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岁。
下潜装备至少40斤重 看似轻松的海底漫步,其实需要很强的腰腹力量支撑。
  每年的国际清洁日,麻志彤和其他一些蛙人都要发起大型的清洁活动,平日在公共海域潜水时也会顺手进行垃圾清理,如今已经进行了六年。他告诉记者,青岛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景区旁的海域,是“青岛蛙人”队员们最常去清洁的地方。一部分队员在海面上清理,一部分队员背着装备潜入水下清洁。
  “普通人下潜到水下三四米时,会感到耳朵疼。”麻志彤说,当一个蛙人,他们首先要克服的是水压对身体的影响。“为了潜得更深,通常都要背着近30斤的压缩空气瓶,并绑上10斤左右的铅块增加负重。”看似轻松的海底漫步,其实需要很强的腰腹力量支撑。每个潜水员下水都有一套完整的装备,包括潜水服、面镜、浮力调节器、蛙鞋、脚蹼、潜水手套、指北针、防水手表等,还要随身携带装垃圾的网兜。
  一年年在水底活动,蛙人们也亲眼目睹着海洋环境的恶化。麻志彤说,这几年,海底能见度大不如前,以前八九米的范围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海底能见度最多只有两三米,感觉灰蒙蒙的。由于水底视线不好,潜水后上面的人看不到水下的情况,为了保证安全,下潜前,蛙人们先两两分组,和潜伴两人配合。
垃圾少了,白忙活也高兴 “希望人们从身边做起,不要随便向大海中丢垃圾。”
  每次蛙人们在水下作业时,很多岸上围观的人都很好奇,渐渐地被他们的行动感染,也加入进来,帮着清理岸上的垃圾。“环保无小事,希望人们从身边做起,不要随便向大海中丢垃圾。”麻志彤说,虽然几个蛙人的力量有限,不能把所有的垃圾都清理出来,但是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大家提高环保意识。
  每次蛙人们上岸后,就会集中垃圾,统一扔到垃圾箱。“去年在音乐广场附近的海底清理,打捞上来的垃圾比往年少了七成。”麻志彤说,通过几年的努力,音乐广场附近的海底垃圾在不断减少,有时一次清理的战果并不丰厚,不过队员们就算“白忙活”心里也高兴。由于游客量大,五四广场附近的海底仍有不少垃圾,这将是今后蛙人们清理的重点。
  “目前青岛有很多潜水俱乐部,潜水员们潜水时看到垃圾都会自觉地捞上来去处理掉,大家都在自发地搞清洁。”麻志彤告诉记者,潜水员在考证时有对环保知识的考察,他们对海洋怀有更特殊的情感,同时也有技能上的便利,在清洁海底时可以比普通志愿者做得更多更好,希望在今后的国际海洋清洁日等活动时,由政府部门统一牵头组织,相信影响力会更大一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