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选择老美公司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陈中华
2012年,是我和妻子最忐忑、怅惘的一段时间。这一年6月,儿子将在美国丹佛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去向对于他和我们都是天大的事情。去美国前,儿子曾豪迈地说毕业后即回国与一同学携手创业,同学父母的公司已上市,对方出钱,他出点子。我们劝阻他说,眼下国内不是个人高端创业好时机,作为一个男孩子,应先在美国练硬翅膀,以后进退自如。两年下来,我们逐步感到,孩子似乎已被我们的意见说服或者说压服。为保险起见,孩子学习的最后半年,妻子去伴读,除生活上照顾,主要还是给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关键时刻做个心理支柱。谁知这反而成了一贯相依相顺的母子俩冲突最剧烈的一段时间。一次,儿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把我妈劝回去。我坦直地回答说,是我派过去的。儿子即甩挂了电话。儿子内心显然因压力重而心绪烦躁。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没结束,国外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很难,几个人最终只能留下一个。
妻子2012年6月回国,7月底,孩子来电说,他已应聘于洛杉矶一华人公司就业,我和妻子这才稍舒口气。二十多天后,又接到儿子来信说,他主动辞职了……此时,我已精疲力竭,给他回了一句话的一封信:你愿意回来就回来吧。这以后一段时间,我沮丧而郁闷,一直没再和他联系。一个月后,儿子来电说,他正式被一家美国大公司丹佛分部聘任。迄今,儿子在这家美国公司工作逾两年。
这不能不引起我思索:有着浓郁华夏情结的儿子为何最终选择了美国公司?这里,我试着解剖一下。
儿子最初选择华人公司的动因主要是他承受了两年“异乡”压迫。丹佛是科罗拉多州首府,200多万人口,华人不足2万人,其中台湾人又居多。两年中,少数大陆学生内心自然生出孤独。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大陆同学回国,想留下者不仅仅因能否留下而压力大,也更感孤独。洛杉矶是美国华人居住人数第一或第二的城市,选择华人公司自然是选择情感归宿。但进入那家公司后,实际感受与儿子的预想大相径庭:公司管理非常随意,在加班、定薪、业务考核、拖欠办理各类保险等方面都在违规和“剥削”。新聘员工间相互猜忌,暗中拉关系,业务暗中封锁,好像都是竞争对手……孩子说,留了几年学,又回到这种环境,压力更大。
孩子与美国公司口头谈定后,即签订书面聘用合同,公司先为他办理好各类保险,依有关规定确定了薪酬额。正式上班后,作息时间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公司随即向移民局递交了H1B工作签证申请。
两个公司两种聘用和管理方式差别太大。通过其他留美毕业生叙述,这绝不是个例。
再解剖我又发现,儿子早先赴洛杉矶的动机还有一个:避受歧视。
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公认的,洛杉矶华人萃集,许多中国移民就因那里华人多,乡情浓烈,语言交流方便,不与外族人接触也可生存,而选择了长久或暂时居住。岂不知,这种躲避、这种华人萃集也在一种程度上增大了一些本来揣有偏见或本来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
去过洛杉矶的国人都知道,在洛杉矶华人最集中的区域里,除上面所述优点,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即搬徙去了当下中国城市、国人中一些负面的形象和作派:贫富差距的极端内外象表现;交通秩序不好,行人乱穿马路,行人和车辆、车辆和车辆礼让少;华人购物及游客公众下失态行为多……
两年过后,儿子切身感到,在同事、客户面前并没受什么歧视,反而多次受公司高管、部门、分部及同事的表扬和称道,与多位同事成为好友,涨了薪。得知儿子有了新居所,分部老板带着8名分别来自美国、澳洲、德国、俄罗斯、摩洛哥及另一非洲国家的同事到家中做客,很融洽,妻子戏说是“八国联军”。
当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那么多华裔人士成为美政府高官等诸多反证例越来越频现时,在中国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崛起及其效应彰显的当下,不能不承认,虽然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但无疑在减弱。当这么多中国年轻人被美国公司聘任,公司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中国年轻人的受聘不是因为他们的人际关系,而是因为才能和工作态度。美国选择华人做他们的官员显然也不是为各民族名额的搭配,这就是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则!从这角度讲,真正让他国高看中国人,必须敢于进入和接受,而不是躲避。假若我们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文明全面超越他国时,新问题或许是“谁歧视谁”了。
(本文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