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查国华先生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增人
  那善于提携后进的博大胸怀,在这个一言难尽的世界里,就显得特别珍贵,更加值得后辈如我者努力学习和发扬。 
  1960年,我们山师中文系1959级开设起现代文选课。第一位登台的,就是查国华先生。他选讲的第一篇文章,则是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记得先生一登台,座下诸生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口粮如此稀少,怎么会有这样白白胖胖的老师?先生一开口,又是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一口标准的京腔,吐字圆润,字词之间的间隔是那么明显,语调的抑扬顿挫又是那么讲究: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可能是这篇文章实在太难理解,也许是我生性鲁钝,先生讲得那么明晰,我却依然有若干问题未能了然。下课后,便尾随先生送他回教研室,一路不停地叩问。也许是那时的大学生很少有如此“礼贤下师”的“壮举”,我这背时的举动,不但得到先生格外的解析,而且他从此就记住了我这个又矮又瘦的学生。我从那时起直到毕业,就没有胖过。1963年毕业时查体,21岁,身高1.71米,体重88斤也。
  1964年10月,康生出面发动了全国性的“大批判”高潮,电影《早春二月》等首当其冲。批判《早春二月》的活动,主要在省城济南举行,我所在的泰安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那时,我已经开始转教现代文学,向母校的现代文学教研组诸位先生请教的次数较多,他们也就不断给我学习的机会。一天,学校传达室的工友转告我,说山师中文系的老师来电话,让我周日上午10点前到济南十二马路红星电影院参加“革命活动”。在影院门口等我的,正是查国华先生。他把电影票交给我时,意味深长地说:这是老师们特意给你争取的票子哦,机会难得,好好看看!那时好像还没有录音的技术,电影开始前,就是已经完全沙哑的一个女性的声音在高声地反复地机械地念诵着批判的文稿。电影开始,我即刻被完全迷住了,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电影画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镜头化的人性!我甫一入学,文学概论的老师就带领我们把学习内容变成对巴人“人性论”、钱谷融“文学是人学”、李何林“近十年里文学艺术的一个小问题”的批判,但这些批判“人性论”的“预防针”,立马在电影感人至深的场景前全面崩溃!我还好,尚能基本克制自己,但身边国棉三厂的女工大姐们,本来应该觉悟更高、批判意识更鲜明强烈,不料这些“大批判”的“主力军”,却鼻涕一把泪一把哭得一塌糊涂,手绢湿透了继之以衣袖。我这才稍稍体悟到查先生“好好看看”的一些深微的命意。
  1978年寒假,查先生给我写信,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院正在北京联合编选一套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史料,有论文选,有作品选。北京的老师们还邀请了若干同行一起参与讨论,如果愿意去旁听,他可以带我同行。于是,我跟从老师,住进了北京师院的招待所——好像是在二龙坑路吧?我那时尽管求知欲非常强烈,但因为距离这种高水平的研讨太遥远,诸多著名高校先生们的发言,又每每欲言又止,我不大能够吸收消化。晚饭时,查先生说要去访问几位作家,问我有没有兴趣同行,我的高兴,是不言自喻的。于是,我有了初识冰心的光荣,还有了访问曹禺先生的幸福。那时曹禺先生的“问题”好像刚刚解决,住房还没有“落实”。我们是在一间招待所的房子里有幸见到这位“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他女儿万方招呼我们进门后,就退到里间。外间大概是会客室。有一张塑料桌面的四方桌,不大,四五个红色的圆凳,也是塑料做的。曹禺先生很谨慎,对于查先生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神情又非常疲惫,面部有许多深褐色的“老人斑”,两手好像都没有合适的安放之处,不时掏出手绢,擦拭厚厚的镜片……  
  我奉调到青岛后,关于查先生的信息日益稀少。一天,忽然有位女老师来访,说她是查先生的学生,并给我看先生的手札。不错,正是退休多年的先生为他多年以前的研究生写的“介绍信”。原来先生听说我在青岛大学中文系主持过一段工作,就介绍这位不愿继续任教新疆、希望回山东老家工作的老师来求职。这位老师,已经取得博士学位,而且有可喜的研究成果,年龄也正合适,完全符合学校规定的进人条件,但现代文学学科已经没有名额,问她是否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她答曰完全可以,在新疆就曾经担任此类工作,还有一定的经验云云。我于是给先生复函,感谢他为新建的学校推荐人才的美意。但这位老师在青岛大学只待了很短的时间,就又调动了工作单位和城市。查先生听说后,还曾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表示歉意。因为我也有过调动工作的经历,深知其中的坎坷,就回答先生,说千万不必过虑,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优秀的人才在这里留不住,倒是青岛大学应该反思的事情云云。
  我退休以后,长期蜷伏斗室,又兼山长水阔,先生的消息是越来越稀少了,但只要屏息凝神,就依然能够见到白白胖胖的面庞,听到抑扬顿挫极其明显的语调。那善于提携后进的博大胸怀,在这个一言难尽的世界里,就显得特别珍贵,更加值得后辈如我者努力学习和发扬。

  (本文作者为著名学者、青岛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