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老屋老祠堂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岩

  莱山西解甲庄村,南依辛安河,北靠庙山,历代为风水宝地,出仕为官者众多,代表人物是一生经四帝、仕康熙雍正两朝的名臣工部尚书李永绍。如今走进这里,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彰显了新农村的勃勃生机,而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的宣传牌子上“传承尚书府历史文化,打造和谐宜居新农村”的口号告诉人们,尚书府文化已经是这个小村子文化建设的中心所在。
  循着高高的屋脊,在整洁的新房和道路的包围下,李明熙老人就住在一套历经300多年的老房子里。90岁的李明熙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声音洪亮,谈起他的房子,他热情地翻出了家谱。据他讲,他是李氏十七代传人,祖上是李永绍的二弟李孔绍。清末,李永绍的三弟李远绍在京城以做豆腐和粮食生意为生,后来在宫中太监的授意下,为皇宫供货,买卖越做越大,挣了些家业。到孙子长大的时候,李远绍出资由孙子监工,就在老家建起了这套祖屋。李明熙老人说:“听说那时候从京城往回运铜钱,是用骡马驮的,还有卫兵押着呢!”可见当时盖屋所用钱财之多。
  祖屋的建设按照老规矩,前后六进,现在李明熙老人住的是客房,就是专供前来的客人居住的房子,往北还有会客厅、祭祀用房,往南是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子。每套房子都是五开间,并有东西厢房。正房的中间堂屋南北通透,可穿行。山墙底部为石头,如胶东常见的“老虎墙”,石上为灰色大砖。正房屋顶有阁楼,东山墙有瞭望口,在遇到有劫匪的时候可以藏身,并且存有枪支可以御敌。至今,借助梯子老人依然可以爬上阁楼。阁楼的瞭望口并排两个,很漂亮。从外面望去,圆形,中间“十”字形花墙,像个活泼的风车,哪里能想到这里面曾经竟有警惕的眼睛。
  屋里的陈设也已经300多年,门窗上镶嵌的雕刻与绘画早已不见,但是门框、窗框依然还是旧时模样。正房的窗户是上下两层,上层是小方格形固定窗户,不能开启,下层由四页田字格形小窗组成,可开合。窗、门至今榫卯严密,形状规整,丝毫不见变形、断裂;椽、檩条条均匀、整齐、完好。屋外设炕洞,除堂屋外,其余四间屋子各有炕洞一个,为各自房间取暖所用。屋顶清一色灰色瓦片,瓦当条纹依然突起明显、流畅。只是屋脊上的五脊六兽已在文革中破坏殆尽,残破的瓦片被水泥覆盖,像一些丑陋的伤疤。老人居住的正房里还存有炕柜和矮柜,这也是跟这间屋子一起传下来的“宝贝”,老人一直在用。
  1948年,村里将此处房子从李氏后人手里收回拍卖,当时已参军的李明熙用在日本打工的哥哥捎回来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1美元兑换3块钱),一共花了2000块钱,买下了这套房子。当时是一套正间,东西各有两厢房,如今,东厢房已经拆掉,西厢房成了老人的杂物间,各色农具、柴草、灰尘堆满了祖屋。前些年,老人为了维持生计,在院子里养了80多只兔子。现在,老人的兔子已经不见,空洞的兔舍歪斜在院子里。李明熙依然保持着撒网捕鱼的习惯,网到的鱼,个头大的给瘫痪在床15年的老伴熬汤补身子,小鱼就给这些鸭子吃,鸭蛋就放在压水井边的篓子里。我去的那天,老伴被女儿接去暂住几日,只有这只鸭子摇摇晃晃地在老人院子里散步。老人说:“前些年,新村改造的时候,曾经动过拆掉这些房子的念头,后来烟台市博物馆的人来看了,说这是文物,不能拆,就这么留下来了。”环顾西解甲庄村,老人的房子是现存比较完整的老屋之一,建筑风格相似,从中可见“尚书府”建筑群的端倪。
  李明熙的旧房子往西,就是工部尚书李永绍仅存的李氏祠堂。相传李永绍去世后,其后人秉承简朴正直家风,多事业有成。后来大多回乡整修旧宅建造房屋,形成了以尚书府和李氏祠堂为中心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如今,建筑群已大部损毁,断瓦残垣中杂草丛生,砖石墙中的木梁裸露出来,像发黑的骨头,零零星星的瓦片也散落在草丛里。李氏祠堂因被视为居家不详之地,免于被彻底拆迁之灾,但也仅存空壳。从这些空荡荡的架子里,依然可以看到它当年的恢弘气势。总共五开间,中间是大门,屋顶高大,两层房梁粗壮,上下梁之间的“李”字雕刻端庄大气,清晰可见。东侧是专门保存贡品的小“储藏室”,设施应是十分齐全。相传修建此屋时,李家“不差钱”,告诉工匠们,“管吃不赶工”,要的就是极好的质量,墙基的石头要严丝合缝,是不能插进一个铜钱的。曾有人将尚书府邸比喻为“胶东第一大屋”,由此可见一斑。
  残垣旧屋,在时光的烟尘里经历了天灾人祸,残存的筋骨像灰砖上被侵蚀出的凹槽,空洞地等待着未知的将来。可喜的是,胶东首家民俗村史馆已在村里建立起来,西解甲庄人对历史的珍惜和对旧屋的保护已然蓄势,也许不久,这里将会有新的模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