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产业渐大,雕刻大师稀缺
能全职从事葫芦雕刻的年轻人不多,而且很难独当一面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玉成和妻子经常带葫芦参加非遗展。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在东昌葫芦传承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手艺人的技艺传承。然而,在葫芦产业越做越大的今天,葫芦雕刻艺人仍是稀缺,雕刻大师更是难求。2009年,在省级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东昌葫芦雕刻项目的传承人有三位,分别是王心生、李玉成和路宗会。记者近日采访了东昌葫芦雕刻的领军人物之一“葫芦李”李玉成。
“葫芦李”五年刻坏五麻袋葫芦
  今年59岁的李玉成人称“葫芦李”,是东昌葫芦雕刻的领军人物之一。如今,东昌葫芦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区成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而李玉成也因雕刻葫芦获得“聊城市首届优秀乡土人才”、“山东省十大农村青年文化名人”、“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玉成自幼酷爱美术,文革期间跟同村的葫芦雕刻艺人李尚贤学习葫芦雕刻。为了雕刻出细腻、逼真的图案,李玉成反复观察揣摩李尚贤的每一件作品,细心收集绘有各种图案的葫芦样本,把看到的各种图案素描下来,在葫芦上反复练习。五年间,李玉成画了三千张素描,刻坏了五麻袋葫芦。
  李玉成还大胆推陈出新,雕刻题材上,在继承前人“八仙人”、“四出戏”、“武松打虎”等基础上,自己又独创出“金陵十二钗”、“梁山一百单八将”、“十二生肖”,还有西游记、三国等中的人物;雕刻技艺上,从单一的雕刻发展为烙花、雕刻、镂空等技术共存;色彩上,从单一的黑色发展为双色、彩色。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年的学艺探索,二十年的精雕细作,使李玉成在雕刻葫芦界名声鹊起,他雕刻的葫芦,有被普通百姓把玩的,有被美院教授研究的,有被外国友人收藏的。
  2008年,东昌府区被国务院命名全国唯一的雕刻葫芦艺术之乡,2009年李玉成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从此,他也从一个人玩葫芦开始肩负起葫芦雕刻传承的任务。
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当
  记者曾在传承人之一的李玉成家中看到一堆雕刻工具:定格圆规、斜口刀、直口刀、圆口刀、剪线刀、刻笔、透孔器等足有二、三十种。桌旁放着一盏台灯,李玉成雕刻到精细地方,总会打开台灯,细心雕琢。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葫芦挤满了一屋子,葫芦上雕刻的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巧妙,人物神态各异、栩栩传神。
  谈及自己葫芦雕刻史,今年59岁的李玉成回忆,他自幼雕刻葫芦,文革十年受到批判而停止学习。直到自1981年左右又拿起刻刀重新学习雕刻葫芦,在老师李尚贤先生言传身教下,承师继法,孜孜以求,几十年来以刀代笔,以墨为色,吸收各家之长,才得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一刀一针都相当费工夫。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了。今年59岁的李玉成有三个儿女,都各有所成,却都没有传承父亲的葫芦事业。
  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传统技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两位年轻后生拜他为师。他们按老规矩,写了拜师帖和收徒贴,举行了拜师仪式。在李玉成的悉心教授下,一名弟子王树峰凭借高超的技艺,已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