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第一个汉人状元张起岩
2014年10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起岩书《麓台秋月》诗文碑。
  张起岩书法。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朝代,同时元代也是一个汉人、南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作为一名汉人想要出人头地是很难的,想要通过科举这条狭路通向政治的巅峰更是难上加难,而张起岩无疑是个特例。他是元代汉人中第一个状元,也是整个元代山东人中唯一的状元。
  □翟伯成
1 左榜状元张起岩
  张起岩的祖上是章丘人,五代时为避战乱迁徙到了禹城。到他的高祖张迪时,又举家迁往济南。他的高祖张迪曾官至元帅右监军,曾祖张福曾任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祖父张铎为东昌(今山东聊城)录事判官,父亲张范官至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张起岩出生于这个累代仕宦之家。同一天,元世祖的皇孙(即后来的元仁宗)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后来,仁宗即位后首次开科取士,张起岩即高中左榜状元,可算是个巧合。另外,关于张起岩的出世还有一段传闻。据《元史》记载,张起岩的母亲丘氏是看见数丈长的蛇钻入她的床下受惊而产下张起岩的。
  张起岩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仅弱冠就学有所成,被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后因政绩显著又被升迁为安丘令。公元1314年元仁宗改年号为延祐,次年开试举人,张起岩中进士第一名,因元代进士分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故被赐为左榜状元,并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授集贤修撰,转为国子监博士,升监丞,进为翰林院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这是张起岩政治生涯的关键一步,此后,张起岩的仕途几乎是一帆风顺。泰定帝时(公元1324—1328年),张起岩的母亲丘氏去世。守制期满后张起岩被选为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进谏被升为中书右司员外郎,进为左司郎中,兼经筵官,拜为太子右赞善。为父亲守制期满后,又改任燕王府司马,拜为礼部尚书。文宗时(公元1328—1332年),因文宗亲郊,张起岩任大礼使时进退有据、步步有节,又被升为参议中书省事。宁宗驾崩皇后临时摄政时(公元1333年初),因得罪丞相,张起岩被迁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并加同知经筵事。顺帝时(公元1333—1353年),张起岩又被提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尚未上任被留作侍讲学士。元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出任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为侍御史,随后又出任燕南廉访使。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被升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因修撰辽、金、宋三史,又被任命为翰林承旨,担任总裁官,累迁至荣禄大夫。

2 政治家张起岩
  作为政治家,张起岩是相当出色的。他不但为官清廉、处事公正,而且外和中刚、正色立朝,当时便有欧阳修之誉。他当福山县学教谕时,因县官忙于捕蝗曾短期代理县务。代理县务期间,他不但处事公正而且办案严明,赢得了人民的交口称赞:“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他做监察御史时,敢于抗言直谏,曾当面与丞相倒剌沙辩难,疏救因言获罪的御史。他认为:“弹劾百官、议论朝政是御史的职责。如果御史因尽职而获罪,那么就会使风纪解体、忠良寒心,这不是盛世所该发生的事。况且广开言路、维持治体,本是效法祖宗,如果惩治御史、堵塞言论,那又怎么效法祖宗呢?”最终,泰定帝被他的勇气折服,释放了御史。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12月,在位仅四十三天的宁宗驾崩,皇后临时摄政。此时有人进京举报,说朝中有人图谋不轨,马上就要起兵,闹得京师人心惶惶。经过详细调查,此人纯属诬告。当时朝中有人以“告叛不实不治罪”这一《唐律》规定为理由企图宽宥这个“狂人”,张起岩坚决反对,他认为:“当今新主未立,人心惶惶。不诛此人,将无法震慑奸人,稳定民心!”在他的坚持下,最终处决了这个人,安定了京师形势。还有一次,中书省讨论天下官吏选授,张起岩以中书省参议的身份在座。他推荐了一位在当时很有声望的大臣,但丞相不同意,张起岩与之争辩,丞相不悦而起,张起岩也拂袖而去,坚不屈服,不惜得罪丞相。他任燕南廉访使时,不但打击豪强,禁止放贷害人,为贫穷百姓出了怨愤之气,而且抨击封河神为侯爵的迷信活动,疏通河道,修筑堤防,为人民平息了水患,博得了当地百姓极高的赞誉。他任御史中丞时,曾多次因论事耿直、无所顾忌而引起上官不满,但他却毫不畏惧。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因御史弹劾而罢职,不久因徽政院使高龙卜讲情又复职。复职后,别儿怯不花意欲报复御史,张起岩不畏强权、坚决抵制,打击了右丞相的嚣张气焰。《元史》记载:“起岩面如紫琼,美髯方颐,而眉目清扬可观,望而知为雅量君子。及其临政决议,意所背乡,屹若泰山,不可回夺。或时面折人,面颈发赤,不少恕,庙堂惮之。”可以看出《元史》对他的描写是很形象的,张起岩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外和中刚、耿直不屈的人物。

3 史学家张起岩
  张起岩不但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有极高造诣和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主持国史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工作。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他曾与欧阳玄、王结等人奉诏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修成后的实录史料翔实、立论精当,保留了大量第一手史料。
  同时,由于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熟悉金、辽典章故实、宋儒道学原委,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开始他奉诏参加了辽、金、宋三史的编撰工作。其实,从元世祖至元初年(公元1264年)元朝建立了翰林国史院以后,三史的编撰工作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因元初局势初定,无暇顾及修史之事,三史没有实际着手修撰。元世祖以后数朝也曾多次下令修三史,但因朝野上下在正统问题上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三史的撰修一直被耽搁下来。到元顺帝时,才最后下定决心修三史,并由脱脱裁定,确定了“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义例。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顺帝下诏修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并选了一大批史官正式开局,到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三史初步完成。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顺帝又下诏翰林国史院撰修后妃、功臣列传,以学士承旨张起岩、学士杨宗瑞、侍讲学士黄溍为总裁官,左丞相泰费音,右丞相吕思诚领其事。史书修成时,张起岩已六十五岁,遂辞官归里。在三史的编撰中,张起岩殚心竭力、一丝不苟。对别人的稿子他总是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以史为据,据理审定,只要有不当的地方就立刻更正过来,不为他人所左右,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编撰工作,被传为史学界佳话。

4 文学家张起岩
  作为文学家,他才思敏捷、文笔优美,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集,如《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并且善于书法,尤精篆、隶,留有书迹《赠季境诗》等。此外,他还有一个大多数文学家所共有的爱好——旅游。在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不仅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而且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石刻和不朽篇章。例如,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张起岩曾游览青岛崂山,并为崂山聚仙宫撰写了《聚仙宫碑铭》,“兹山俊秀横天东,下插沧海高凌空,丹崖翠壁何穹隆,琼枝棋树分梦茸”是其中的妙笔,细细品味,自可领略山海奇观的奥妙处。另外,他还游览了潍坊浮烟山东麓的麓台,并在麓台台南留下了一块诗碑,上面刻有他写的诗《麓台秋月》,“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就是其中的佳句。除此之外,他在全国各地留下的比较著名的诗词石刻还有: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由张起岩撰书立于济南舜园内的石碑碑文;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由张起岩撰文位于涡阳县城北天静宫的“敕建天静宫兴造碑”;由张起岩创建位于泰山辟支塔藏经殿的龙藏碑;由张起岩奉敕篆额位于巩义县的清河郡侯张思忠神道碑,以及在孔庙保存的汉代以来历代碑刻中张起岩的法书等。
  作为政治家的张起岩是显赫的,作为史学家的张起岩是优秀的,作为文学家的张起岩是出色的。同时,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儿子和兄长的张起岩也是称职的。作为儿子,张起岩对父母孝顺恭敬,为了奉养父母,他不惜奔波百里;作为兄长,张起岩对弟弟张如石关心备至,为了弟弟的健康成长,他亲自照顾弟弟的起居饮食并教弟弟读书,给后人树立了为人子、为人兄的榜样。张起岩虽然历任显职、身居高位,但他的个人生活却相当简朴。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不但没形成穷奢极侈的个性,而且坚持做到了廉洁自守。他平生不事产业,却经常把为官的俸禄所得以及赏赐用于周济同族和师友故人,不但帮助同族中因家贫无力治丧的人家办丧事,而且买土地以供他们祭祀。长此以往,到他去世的时候,已经“廩无余粟,家无余财”了。张起岩死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享年六十八岁,谥号“文穆”。留有二子:张琳、张琛。受张起岩的影响,张琳和张琛也都是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可惜在仕途上没有多大成就,史书上也并无其名。张起岩是元代汉人中第一个状元,也是整个元代山东人中唯一的状元。他不仅是章丘的骄傲,也是整个山东的骄傲。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