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里之争扬董子文化
2014年10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为何到德州旅游,言必称董子,可到河北也有董子园,董仲舒到底是哪里人?陡然问起这些问题,着实难倒了山东德州、河北景县等尊崇董仲舒的人。
近日,鲁冀两地的董子文化研究专家坐在一起,抛却地域偏见,提出“重文化轻故里”共同深入研究董子文化的建议,获得两地学者的一致认同。
故里之争存在但不激烈
2000多年前,董仲舒“下帷读书,三年不窥园”,后以“天人三策”应策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由读书地走向权力中心长安。
那么,董仲舒故里在哪里?读书台又在何处?于是,围绕着董子故里的争论开始出现。
尤其是到了2005年,央视热播剧《汉武大帝》的传播,董仲舒逐渐让更多人所熟悉,其故里之争开始升级。
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认为,董仲舒是现今景县大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坐落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
在河北两地还陷入董子故里之争时,2006年,德州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刘金忠等学者提议复建董子读书台。2007年1月14日,在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作为该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获得通过。
2007年9月,以展示人文德州为主题的董子读书台公园,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2008年落成。
而在此之前,刘金忠等人还专门去过河北枣强县,在枣强火车站外不远处还找到过一座董仲舒塑像,回来后聘请了著名雕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为德州董子雕刻塑像。
董子园风景区内河湖相连,花木扶疏,读书台气势恢宏;董仲舒塑像巍然屹立,凝气传神。瞬间吸引了河北故城、景县、衡水等地众多关注董子文化的人士前来观看。
刚开始,河北方面也有异议,怎么德州能大张旗鼓地建董子读书台呢?但只是在停留在口头争议上,并未像之前轰动全国的“李白故里之争”那样“针尖对麦芒”般激烈。
争或不争其实是种煎熬
刘金忠坦言,德州虽然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却从未宣称董仲舒就是德州人,而复建董子读书台,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据德州董仲舒研究专家、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教授梁国楹称,在汉代,德州属于广川。董仲舒在广川一带读书、教书、育人13年可考,但在德州待过多长时间不可考,有的说13年,有的说3年。
不过,董子读书台建在德州是铁的事实,因为有碑为证。据现有史料看,董子读书台至少在隋朝就已经建成,明清时期几次进行复建。
从明朝的《嘉靖志》到民国年间的《德县志》,德州出版的十几种地方志中,均把董仲舒放在“乡贤”的第一位。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德州留下关于董仲舒的诗句。
德州市明清历史研究专家张明福说,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路经德州时都会上岸登临“董子读书台”游览观赏,并留下了许多咏颂先贤的诗句。
中国·广川董子文化研究会副理事董书尧在多次参观德州董子读书台之后,表示争论董子故里没有任何意义。
董书尧说,稍微研究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德州,属于齐文化与赵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地理区划也多次变化,董仲舒赴离齐地较近的德州读书学习,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10月初,德州第二届董子文化研究会召开,来自河北衡水、景县、故城及德州的董子文化研究专家纷纷表示,董子故里之争没有必要。
共同深入研究是新方向
对于董子故里,董书尧认为,历史上的广川如今依然存在,就在景县广川镇,而且董仲舒生于广川,是可考的。
而德州人对于汉代大儒的尊崇,以及对董子读书台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值得尊敬。对于德州复建董子读书台,河北的董子文化研究人士绝大部分都是认可的。
在10月初的董子文化研究会上,德州学院副院长季桂起认为,汉代广川县的行政中心是在今德城区范围,德城区也有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可考,董仲舒可能出生在今天的河北境内,但是青年时就到了今德城区范围内读书、教书、育人。
这就像现代社会的人们,问及老家是哪,可能会说到县这一级,不会说到村镇。其实,所有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事情的观点都是不对的,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冀东南鲁西北本来就是一个行政区划,现代人没必要非要分出来董仲舒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河北人。反倒是,两地共同深入研究董子文化才是新的方向。
对这种态度与观点,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专家和学者都持欢迎和支持态度。他们纷纷表示,董仲舒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人品上,都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德州《董子文化》期刊编审李建广认为,就董子文化在德州的课题就有不少,比如董仲舒那个年代德州的齐文化状态、与其同朝为官的东方朔之间有哪些交集等等。
董子读书台真读书
面对董子文化,我们研究了什么?又践行了什么?德州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杨华有她独到的理解。
席地而坐,行汉礼按汉朝读书习俗朗诵,10月12日,杨华主持下的董子书院在寒雨中开课,还得到了汉学拥护者的支持。
开课现场,先后吸引了德州本地、北京和天津的游客前来参观。
杨华觉得,有董子读书台、董子像,只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复建。而董仲舒在德州读书,三年不窥园,体现出的是治学读书的专注精神,更值得现代人学习与传承。
如果有读书台,没有人读书,那复建董子读书台,恐怕只是旅游价值和纪念意义。杨华计划,每周日,董子书院都将开公益课,每位热爱阅读的市民和游客,都可以现场体验。
对此,刘金忠持肯定态度,他的观点是,董子文化是德文化的核心之一,董子读书台凝聚和寄托了德州人的人文情怀,读书活动多多益善。
文化自觉下的旅游开发
在德州董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马然松的记忆里,鲁冀董子文化研究人士,已经不是第一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董子文化研究了。
这些年,两地关于董子文化的研究联谊走得很近,这也是文化自觉自省的一种表现,“重文化轻故里”将是今后两地研究董子文化的主流方向。
来自景县的董书尧说,董子故里之争之所以存在,也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因素在里面。就像孔子的儒家文化,全球全国都在研究,但旅游资源的争夺不可能全国都去抢,而只有曲阜在游客心中印象最深。
据他介绍,2009年,河北景县总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的中国(广川)董子园,包括董子宗祠、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研究会馆、董氏宗亲会馆、碑林和人工湖等。
而在德州,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已经成为游客必去之地,新的董子祠、董子书院也正在规划之中。
对于两地同建董子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刘金忠认为,或许重复建设的地方不可避免,但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河北人还是山东人,都会更多地关注文化遗迹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是好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