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宅院靠街的东屋和大门。
李家后院的皂角树。
▲老水井的井台上尽管杂草层生,但由于这方石碑的存在,具有了很高的文物价值。
◤李家大宅院的主人李本业。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赵福平
随着社会进步,一些老建筑已经难觅踪影。即便留存到现在,大多数也是破旧不堪,而且绝大部分是一些庙宇房舍,很少能够看到普通民宅。但在长清区归德镇程官庄却有一处李家大宅院。尽管建于1860年,距今已有154年的历史了,但是房子里至今仍住着人,而且保存相当完好,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占地半亩的李家大宅
建筑全部是清朝样式
出长清主城区,沿220国道南行约10多公里就是归德镇的凤鸣村,右转顺归德农贸路西行,大约1公里的路南位置就会发现有一方石碑立于路边,上边刻写着“程官庄”三个红色大字。
程官庄是明代洪武年间程氏由山西移民来此居住,居住的这个地方属明政府官方垦荒之地,所以定名叫程官庄,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庄又分成了东程官庄(简称东程)和西程官庄(简称西程)两个行政村,李家大宅便位于东程村。
离村口很近的路西就是李家老宅院的所在。走进院内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北方特点的清代四合院落,南北长20多米,东西宽15多米,整个院落的面积大约半亩地。
北屋即堂屋是主建筑,屋顶起脊,青色弧瓦,靠西三间是原建筑,东边两间是后来所建,但也和西边三间相得益彰。老宅院的东厢房有三小间,也是青瓦起脊,但和北屋不一样的是,这三小间东屋顶上没有另建的脊顶。
西厢房的面积和东厢房一样,但考虑到晾晒粮食的方便而做成了平顶。老宅院的南屋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已看不出当年的神韵和完整性了。
北、东、西三座屋的屋门做工精致,尤其是门楣上方的池头和挑花雕刻得非常精美,特别是北屋门上方的五个由圆弧瓦叠放的瓦花简洁拙朴,给人以朴素的美感。由于年久失修的原因,三座屋墙壁中间向外的部分,墙皮脱落不少,显得有些陈旧和沧桑,但对整体的使用功能来说没有大碍。
这座老宅院现在的主人叫李本业,今年73岁,眼下和老伴住在北屋内,东屋和西屋存放杂物。
从李家人保存的一些清代契约文书来看,这座宅院应是清咸丰年间(1860年)建成的,距今已有154年的历史了,从分家明细单看出,当时李大叔的祖辈爷李儒凤分得了这处宅院。之后又经过家族的繁衍,一次次的分家,主人换了又换,后来这处宅院又一分为二,院内拉起了一道南北方向的墙,就连这起脊的三间正屋东梁下靠东的位置,也拉起了一道山墙。
宅院曾数次易主
65岁皂角树依旧繁茂
尽管从咸丰年间开始,宅院一次次更换主人,但庆幸的是整座老宅院基本完好,主要布局除南屋略有改变外,没有大的损毁,这让人感到很欣慰。李本业说:“历史上的我家人口很旺,家境殷实,在我这处宅院一南一北的另两处宅子,也是我们老李家的,只是人口多的原因,分家时分给了我的族支。”
就在李大叔这处老宅院后面的另一处宅院里,长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只见这棵皂角树生长在该院的东屋墙基附近,树身一个人都搂不过来。高度足有15米高,树冠直径约有18米,整棵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将后院遮盖得严严实实。时下虽已是深秋季节,但此树的叶子墨绿油亮,郁郁葱葱,挂满了树冠的各个位置。像这么粗大的皂角树,在别的地方很少看到。
据了解,皂角树,标准名称为“皂荚”,为豆科植物,属于落叶乔木,皂角是豆荚状,是一种优质的中药,而且皂角还是一种天然的优良去污剂,可以当做肥皂用,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树种,至今还不能人工育活。
李本业说,他小时候七八岁的时候,这棵皂角树是由地下自己冒出来的,类似跟普通铁丝那么粗,后来经过家人的呵护,这棵当年弱不禁风的小树苗,终于长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树龄由此算来差不多65年了,几乎和新中国同龄。尽管有多少人出高价来购买这棵树,但李家本族兄弟坚决不卖。
一口老井养活全村人
井旁石碑仍保存完好
从李家大宅院出来向南走几步不远的路南就是村里的一块平地,在这块平地靠西的地方有一口老水井。
李本业说,这口水井深约20多米,曾是村里唯一的一口水井,只是现在家家通上了自来水,这口水井也就逐渐荒废了,现在井口已被一块大石板盖死,井台上还留有搁插辘轳的两块巨石,以及约有一人多高记述当年挖修此井的石碑。
据这方立于清道光21年的石碑记载,这口水井始凿年代不详,何人领凿也不知。清康熙16年被北坦山淌下来的山洪冲坏,康熙17年重修,泉水很旺,乡民本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不料后来洪水再次来袭,村庄房屋荡坏无数,水井再次被废。
就在这时,村民李大勇站了出来,联合当时乡里的有识之士,有威望的老人以及一些热心人和知识分子,开始了艰难的修井工作。资金不够,他们将吃的部分粮食变卖,物资不足,他们典当自己的衣被。经过大家伙儿的共同努力,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将这口水井重新修好。
现在老水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立于井旁的这方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易识,没有一点损坏,只是碑座基础不牢而略微向南有些倾斜。李本业表示,过一阵子要将这方石碑扶正并在上左右三个位置给石碑包上碑耳和碑帽,将这方珍贵的石碑好好保护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