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栖霞市一处矮化种植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管理苗圃。 本报记者 韩逸 摄
本报记者 李静
烟台作为国内苹果的主要产区,树龄多数在20年以上,有相当面积的果园面临改建,近些年,专家和果农也在琢磨着高效的栽培模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栖霞盛产苹果的蛇窝泊镇有一个示范园,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高效增产,吸引了很多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合作社
果农
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模式,高产高效
以土地入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在蛇窝泊镇东院头村的一片果园里,一棵棵苹果树整齐排列着,株距均匀,像地里的玉米一样整齐。东院头村党支部书记林贤说,这是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与老园重茬更新综合示范园,采用的就是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
据介绍,原始的乔砧果园封闭,光照不良,果树树冠大,成花难,种植空间大,管理成本高。而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果树株距密,行距宽,设立支架,滴灌、肥水一体化。采用这种技术后,果树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分配合理,树体矮小、早果,便于集约化经营,无需像传统果园管理那样围着果树转圈、爬到树下、钻入树里、上到树顶。
“示范园优质有机苹果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在8000到12000斤。”林贤介绍,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模式,苹果产量高是最直接的优势,与以前亩产6000到8000斤相比,每亩可增加20000元收入。
“矮砧集约栽培模式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300亩的示范园基地常规管理人员只需4人。”林贤说,按照传统模式,一人管理5亩地已经很累了,如今,示范园内打药、施肥、灌溉等采用机械化作业,节省了很多人工,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成本。
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姜忠武表示,矮化密植可以提高单产,便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示范园有260余亩,还有40亩的苗圃基地,合作社土地已有近2000亩。”林贤告诉记者,2012年11月,东院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发起成立了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180多家农户以土地入社方式入股,与高校联合发展苹果高效栽培模式,建立了这个示范园。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土地入社比例进行分配。平时基地有专人管理,在用工量增加的时段,果农可到合作社打工,赚取相应的工资。
林贤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对传统的栽培模式进行了一次革命,苗圃基地现已培育苹果矮砧树苗20余万株,可改造老果园1500余亩,能有效带动老果园改造及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化果园建设,“目前已接到全国各地60多批人前来学习考察。”
“目前已与威海一家公司签定了购销合同,每斤苹果收购保护价为20元。因为还没到盛果期,尚未看见效益,到2019年,入社社员年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林贤说,合作社未来3-5年的目标除了为农民增收,还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民族游、生态民俗游等乡村旅游项目。扩大合作社规模,并带动周围村庄建成5000-10000亩现代化果园,加快烟台苹果提档升级的步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