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患病,女儿不离不弃;为照顾两老人,外孙女舍高薪当起“专职保姆”
母女接力奉养8旬老人传佳话
2014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爱林在陪母亲聊天。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李英 张晓慧

  在郓城县郓州街道办事处,有这样一个3口之家:28岁的女儿刘静,57岁的母亲刘爱林,83岁的外婆吉秀平。同样作为女儿,刘爱林对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刘静为了伺侯母亲和姥姥,放弃高薪,回家当起了“专职保姆”。同一屋檐下,祖孙三代,两对母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为陪母亲聊天 曾经的剧团名角嗓子经常沙哑
  刘爱林12岁学戏,曾是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名角。丈夫早年病逝后,刘爱林就把年迈的父母接到了身边。早些年,她带着父母去北京、南京、哈尔滨、桂林等地,让老人游遍了喜欢的景点。八年前,父亲在刘爱林家中含笑而终。三年前,母亲吉秀平不幸患了老年痴呆症,尽管有哥哥有妹妹,但在老人生病后,刘爱林还是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义务。
  “老人很敏感,稍不如意就要离家出走。所以,我和闺女啥都顺着她、哄着她,把她看成两三岁的孩子,24小时轮流照顾她。”刘爱林说,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有讲究,衣食住行寝洗药,样样都得照顾。冬季,刘爱林每周给母亲洗一次澡;其他季节,三天洗一次。给母亲洗头是个“大工程”:母亲不愿意低头,不愿意去理发店。刘爱林只好让母亲端坐在那里,自己用湿毛巾一遍遍地擦洗。一个多小时下来,刘爱林常常累得全身是汗。为了增加老人的记忆功能,刘爱林母女每天都陪她聊天,给她讲故事,一遍遍让老人重复自己的名字和家庭情况,用简单的话题有意识地让老人回忆、判断。
  老人有两大难:吃饭难、睡觉难。为此,刘爱林就像哄小孩子一样每天想尽各种办法哄母亲吃饭。母亲整夜不睡,老是缠着刘爱林给她说话,为此,曾是剧团名角的刘爱林嗓子常年都是哑的。
  每天去宋江河公园散步是母亲雷打不动的习惯。刘爱林股骨头坏死动手术之后,腿脚开始变得不灵便,但她坚持陪母亲散步。刘爱林在前面骑着自行车,母亲在后面骑着三轮车,两人始终相隔六七米远,她不断提醒母亲别跟丢了。“我尽量让娘多动脑,多锻炼。有时,我故意让她走在前面,学着认路。”娘俩一前一后的身影,成为宋江河畔独特的风景。
为照顾老人,独生女舍高薪做起“专职保姆”
  刘静是个文静漂亮的姑娘。虽是独生女,她从小就非常孝顺懂事,懂得担当。两年前,她放心不下年迈痴呆的姥姥和腿脚不好的母亲,毅然辞去了南昌的高薪工作,回家当起了“专职保姆”:每天洗衣做饭,陪姥姥聊天、散步,照顾老人的起居。她在院子里设计建起了透明天花板,让姥姥足不出户就能散心。她说:“两位老人健康快乐,我才能安心工作。”
  结合姥姥的实际情况,刘静总结出了一套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经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用无限的耐心和细心照顾老人,这样才能稳定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都说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这话真不假。我这辈子虽然只有一个女儿,但她行善尽孝,知书达礼,我一点不用担心她的将来。”刘爱林对女儿既欣慰又心疼。
  尽管老人糊涂起来不认人,但是,“刘爱林”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一眼看不见就心慌。刘爱林腿疼时,老人就偎在她身边,帮她捋腿:“你快点好吧,你要是不行了,我可咋活啊?”母亲的话让刘爱林忘记了疼痛。
  在刘爱林母女的悉心照料下,吉秀平老人红光满面,精神饱满,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在对老太太充满羡慕的同时,周围的人也纷纷对这么孝顺的女儿和外孙女竖起大拇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