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刻的水母神,依然栩栩如生
水母奶奶山,600年雨润归德
2014年11月0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崖壁之下的圣佛洞洞门。
位于水母奶奶山顶的水母殿。
◤圣佛洞内水母奶奶石雕造像。
圣佛洞北边石壁上的5人神佛造像。
非常罕见的关公石龛。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赵福平
在长清区归德镇胡同店村村东,有一座专门供奉纪念雨水之神的山,名为“水母奶奶山”。在山上,有一座明代年间雕刻的水母神,至今保存完整。建成600余年间,山上的雨水之神一直福泽村镇,颇受当地人敬仰。
圣佛洞造像不多,个个是精品
出长清城区沿104省道南行,过济广高速不远就是胡同店村,这个村是归德镇两个在104省道东边的村子之一,也是归德镇位置最东边的村庄。顺着胡同店村村南一条笔直平整的水泥大道向东直行,走到尽头看到的大山就是水母奶奶山。然后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一直向上,经过一路飘忽曲折的攀爬,就到了离山顶不远的一个开阔位置。
这里是个三岔路口,走左边的一条小路前行五六十米的距离后,就到了水母奶奶山半山腰圣佛洞的台阶下面,然后拾级而上,就会来到圣佛洞洞口。
抬头观看圣佛洞,是一个高高的崖壁缝隙,古人将这个石头缝隙的西面用石头垒砌成墙,然后在这面墙的下端建有一个石门,以供人们出入这个洞穴。
圣佛洞洞口石门高2米,宽1米,下呈长方形,顶为半圆弧形,全为青石精打,建装极为精致。在洞门的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圣力扶持日盛,佛功护佑月新”,横批为“慈登彼岸”。
洞内面积不大,近阔内狭,西宽东窄,在洞内南北两面石壁上,共有雕像7尊。南面靠近洞口的一尊造像为水母奶奶。整座石像高约1.7米,形象为一母亲样,面慈耳垂,秀气和善,身材修长,双手合十,身饰绫罗,臂挂长巾,双脚踏在莲花座上。
在洞内北边石壁上,还有一组石雕像让人叹为观止。这组雕像由5人组成,中间坐者为一佛像,着金衣,金佛的左右为两个出家人,左为和尚,右为尼姑。最外面的两个人也是呈站立姿态,左为一官人打扮,右为一女性好似观音。5人的表情各异,而双手的位置更是千姿百态,有双手合十的,有单手护心的,还有一手托物的等等。
圣佛洞的石像不多,但人物造像生动有趣,诸神职位各不相同,雕刻手法细腻传神,颇有雕刻大家的风范。
洞口石壁刻有关公石龛造像
出了圣佛洞洞口,在南边的石壁上,有一个关公雕像的石龛。整个石龛由上下左右4块石板组建而成,长1米半,高1米,进深1米。东西两块竖板的前额题有“精忠贯日月,义气满乾坤”的对联,顶板里高外低,表面雕凿成房瓦,檐头犹瓦当,这样有利于雨水的下泄而免于内渗其里。
关公雕像高约40厘米,红脸黑眉,长须斜飘,头盖墨冠,身披战袍,端坐一方,双手放在大腿上,两眼平视远方,正直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关羽身旁,站着两个服侍分列左右,左为一武士,竖眉瞪眼,手执立刀,左手叉腰,显得凛然不可侵犯。右边的服侍则为一文官模样,手端贡品,平静面善,显得恪尽职守,全力服侍关公的样子。
从关公石龛对面的一方石碑及周围残缺的石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洞的建造年代始于唐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目前我们看到水母奶奶山上所有的雕像及遗迹都是在明代弘治十五年完成的。
由于年久失修,佛颜暗淡。当地人介绍,2006年,一位叫肖明武的先生出资将山上的遗迹进行了整修,特别是对所有的石刻造像进行了涂彩描红,重塑金身。善举完成后,整个石像容光焕发,精神饱满,色泽鲜亮。
水母殿毁后复建,是区级文物
离开圣佛洞退回到原先的三岔路口,然后沿着右边的小道前行,经过一段回环艰难的攀登,就到了水母奶奶山的山顶。
在山顶位置建有一座三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这就是纪念雨水之神的水母殿。该殿坐北朝南,殿长6米,殿阔4米,在殿前中间,两根八棱石柱支撑着80厘米宽的出厦。在殿门的正上方题有“水母殿”三个大字,门两边写有“风调雨顺泽四方,福山圣水育万民”的对联。
水母殿内供奉着水母奶奶、碧霞元君、马山圣母等女性神像一列。在水母殿周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石碑无数,上面的字迹由于受风雨剥蚀及人为损毁,大都模糊不清而难于辨认。
其中有一块字迹相对能识的石碑,上面记载,水母殿最早的建造年代和半山腰圣佛洞的建造年代一样,都是明代弘治十五年,只是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此殿荒废,碑倒殿倾。
2005年,一位叫陈光美的女士和她的丈夫捐资,雇人向山上背运砖瓦灰石,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一片废墟的水母殿重建起来。为了防雨,后来又把水母殿的屋顶全部用现在的红色彩钢瓦覆盖扣实,又将部分卧地的石碑扶起放正,粘合牢实,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水母奶奶山上的石雕造像颇为珍贵,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很有考究价值,已被长清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