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60年名校育数以万计人才
济阳一中用责任和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014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喜迎六十华诞,唱响华彩乐章。
  (本版图片由一中办公室提供)
     春华秋实六十载,辛勤耕耘,细心浇灌,播种一畦又一畦绿色的希望,2014年济阳县第一中学迎来建校60周年。为打造区域名校,培育高素质的人才,60年来济阳一中用责任和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
  本报记者 梁越 通讯员 常勇 温玲              
  同舟共济60年
饱含浓浓师生情 

  据资料记载,山东省济阳县第一中学是1954年在县城“文庙”遗址上创建的,其前身是停办的济阳速成示范班,建校之初定名为济阳中学。1956年,因济阳县孙耿镇、曲堤镇两处中学建立,改为济阳县第一中学。1959年,国家行政区域调整,更名为临邑五中。1962年,复为济阳县第一中学。
  春华秋实六十载,一中虽经多次更名、分化、合并,阅尽风雨沧桑,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建校初有5个初中班、两百多名学生,几十间平房。”今年84岁的一中首任教师刘志儒回忆说,历经60年发展,学校达到117000平方米、20幢楼房、78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的规模。
  如今,数以万计的校友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五洲四海,分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共同为共和国的大厦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母校以各级校友为荣,是校友们让母校生辉。张洪海、王恩东、郭永航、孙明、王洪岳等知名人士从这里走向成功。
  60年办学历程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缩影、每一个插曲都令学生难以忘记。语文组徐宗燕老师回忆称,25年前自己就读于此,当时只有一座教学楼,一排教工宿舍前种有浓枝密柯的核桃树,梧桐树棵棵粗壮,白杨树高高挺立。
  13年前徐宗燕又回到济阳一中教学,这里却早已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拔地而起,花丛小亭、银杏桃林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感谢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们,时刻关注我们的成长。”今年高考济阳县理科状元董学涛说,一中陪我走过3年,但我愿用一生陪伴一中。一中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愿用一生守护她,我的热血将永远为她倾洒。
  许多毕业生像董学涛一样经常回想起母校的点点滴滴,期盼有朝一日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母校走一走、看一看,更希望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激情361”模式
让学生当主角

  创新,是一中对教学管理的不懈追求。没有管理上的创新,学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发展的动力。近年来,一中坚持实施“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心”原则,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追求“低耗时、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逐步建立精讲精练、注重落实的“激情361”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实话,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并不太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2013年济南市文科状元马晨说,初中的时候学习很多时候是拼时间、拼题量,老师上课讲的东西,课后得拿出很多时间来练习,即使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一遍遍地练。”
  马晨解释说,因为高中课程更多、更深,不再能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反复练习,所以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其实就是契合了效率这个主题,让学生当主角,我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学校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行为,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用公开公正的考核来凝聚人心。学校第十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济阳一中教师工作量及绩效考核办法》、《关于评审高、中级教师职务的量化赋分推荐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等3个文件。
  近年来,学校还采取公开竞争、民主评议等方式,新增聘任5名中层干部充实到教学管理第一线。为提高内部活力,学校还从县属中学择优选聘了2名教师入校,同时2名教师分流他校,“鲶鱼效应”的活性流动机制,优化了年级学科组合,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甘为人梯
育英才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为此,济阳一中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以学习研究为重点,以考核评价为促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师德教育,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孙中山曾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为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学校每年不断创新班主任管理、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探索“班级自治、学生自律”的管理模式,发挥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骨干作用。
  “从事了教育,也就选择了辛勤。”这道出了无数名教师的心声,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以校为家,利用点滴时间备课及与学生交流。他们将青春献给了学生,将热血洒在了学校这片热土。
  化学老师郑孝明家住在教学楼对面的家属楼上,回到家在厨房做饭的时候,他也会常常从北阳台观察学生在教室中的表现和中午午休时间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的情况,并及时到教室讲评,具体到学生当时从事的活动情景和细节。
  “学生们在哪里,我的人和心就在哪里,却很少顾及自己的小家。”郑孝明称,有一年父亲有病,需要母亲照顾。恰逢妻子和自己值班时,孩子只能单独在家,常常回到家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哭着喊着叫爸爸。对此,自己深感有愧于女儿和这个家。
  班主任李振华老师每天早出晚归,以校为家。为了多挤出一点时间跟学生多沟通一下,每天早饭、晚饭总是在学校餐厅解决的,随便吃一点之后就抓紧回到教室,为的是利用点滴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一下思想和学习情况。
  李振华称,2010年毕业生索婉萍同学身体虚弱,经常在学校出现病情,每次我都是忙前跑后,时刻陪同在左右,并积极鼓励她放下包袱,决不放弃。在师生的同心协力之下,她自信地走入高考考场,取得了696分的好成绩。当2010年7月她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们成功了!”清风化雨,润物无声。
走进学生心灵
倾听学生心声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只有教师心中有爱,行动有爱,时时献爱,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做人与学习方面起推动作用。
  “我们的老师一直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关心学生有慈母般的爱心,对待学生的成长有‘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对待工作有‘滴水石穿’的恒心。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我们就不会埋怨自己的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劳累。”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某年,杨华利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梳着歪辫、戴有长长耳坠、手上还扣着戒指的小蓉与班内其他同学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上课还经常做小动作,面对老师的提醒也不屑一顾,像刺猬一样扎人。
  随后,杨华利走访了小蓉小学的班主任并进行了家访,得知其以前是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读五年级时她的双胞胎弟弟出生了,父母的注意力发生转移,爸爸工作忙也对其无暇顾及。渐渐地,她的成绩不断下滑。
  得知此情况后,杨华利告诉其家长不管再忙,都要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在班内,安排优等生与她同桌,并督促和辅导其学习。久而久之,小蓉变得更加自信,在期末统考时,其语文成绩位居班级第三,数学首次及格了。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既处于美丽的花季,又处于烦恼的雨季。他们懵懵懂懂、多愁善感。他们渴望纯真的友谊,他们害怕被别人误解。
  下午第一节课,外语老师董元芳刚走进教室,班长就递来张强给王丽写的“情书”,张强低头不语,王丽则趴在课桌上哭泣。为化解此矛盾,董元芳则将纸条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让大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一开始,学生们面容羞涩,声音很小。董元芳则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重点突出“爱”字。并称“爱”字包含有喜欢、敬佩、羡慕、欣赏的意思,并非谈恋爱。青春期的学生有某些青春举动是正常的,大家要学会平淡地对待这些青春反应,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由此,一件因“情书”产生的棘手问题顺利解决。
  济阳一中用责任和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成就着一中的辉煌。走进学校荣誉展示室,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济南市师德教风先进单位、济南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绿色学校……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六十年的累累硕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