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确定节能减排示范城总体示范定位——
创建北方中小城市低碳示范城
2014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聊城东昌湖畔,碧水蓝天。(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记者 杨淑君
  通讯员  吴明启
  10月24日,聊城顺利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答辩,成功入围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名单,成为省内唯一入选城市。记者从聊城市经信委节能办获悉,聊城创建该示范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具有众多优势。确定了创建中国北方中小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示范定位。

缘起>> 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
  在申报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的答辩时,市长王忠林提到,聊城之所以申报,主要是因为这是聊城地理区位、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必然抉择。
  聊城位于三省交界,是连接冀鲁豫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东省东引西拓的“桥头堡”。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渠、引黄济津干渠贯穿全境,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在此交汇,京九铁路、胶济邯铁路在此形成“黄金大十字”。聊城又被列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
  作为农业大市、山东省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五个市之一,聊城用不到全国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的粮食,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是“中国蔬菜第一市”。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中国温泉之城、全国双拥模范城,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美誉,保持良好生态,全市人民共同期盼,同时,今年年初,“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呼吸上新鲜空气”是《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市人民的承诺。

优势>> 节能成绩拿第一,政策叠加地
  2007年,聊城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市”建设。2011年,节能减排在山东省排名由“十二五”初的双第16位分别上升到第4位和第6位;在环保部采用新标准后,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9年、2013年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均是第一名,尤其是2013年,不仅是海河流域第一名,而且是全国9大流域25省(市、自治区) 第一名。2014年前三季度,是山东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获得生态补偿资金最多的市。
  近年来,聊城先后被国家列入中原经济区,被山东省列入“省会城市群济南经济圈”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成为国家和山东省“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战略叠加区,省内唯一,全国少见。同时,聊城是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示范城市、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聊城创新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机制;在山东省首个建成覆盖污染源、河流断面、湿地、辐射源等环境要素的视频监控系统;首个实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试行标准。

定位>> 打造京津冀鲁豫雾霾治理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聊城的总体示范定位是,创建中国北方中小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通过综合示范,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样板城市。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聊城将大力推行绿色交通,优化城市交通体系,为建设生态聊城提供交通保障,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示范基地。
  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在此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聊城在京津冀鲁豫雾霾治理中的重要性。聊城产业结构偏重,又是山东省西电东输的电力基地,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排放强度较大。将通过综合示范,把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山东省乃至北方中小城市做出示范,进而成为京津冀鲁豫雾霾联防联控示范区。
  聊城是“引黄济津工程”重要取水口。在为河北、天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聊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聊城将通过综合示范,探索一条治理黄河沉沙的新路子。打造引黄济津取水口清洁水源地。

目标>> 2020年成宜居 宜业宜游生态城
  记者从聊城市经信委获悉,为把聊城建设成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聊城提出要自抬标杆、自我加压,用心把握、用心推动,确保2015年超额完成“十二五”年均节能减排目标25%; 2016、2017年,确保年均超额完成23%;2020年成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聊城。
  为完成这一目标,聊城将下大力抓好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重点任务;集中省市资金力量抓好鲁西集团退城进园、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确保按时竣工运行。将采取“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的举措,杜绝任何“两高一资”新项目上马,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加大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节能改造力度,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等节约型产业。
  同时,在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保障全部到位。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公-私合作模式,创新工业余热资源利用跨部门协调机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社会化服务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