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棚、两位名人、几道美食……
文化饮食名流辈出古棚老街诉说历史
2014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正在建设的古城区西北隅,古棚街已经踪影难寻。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在古楼西街中段的西口往北,有一条长约半里,宽约6米的小街。街上不仅名流辈出,还曾弥漫着美食香味,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明清两朝,东昌府知府衙门位于此街北端路口北,大门正冲这条街,那时它叫“府门前街”。街中部有与十县胡同相交的丁字路口,路口稍南,原有一座古棚,故而南半条街又被称为“古棚街”。自民国初年,知府衙门改成东临道道尹公署,北半条街也就相应成为“道署前街”。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条街便统称为古棚街了。
【一位名师】傅斯年老师住路东
  “古棚街上有两户望族,孙家和胡家。”高文广介绍,古棚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敞棚,始建年代难以考证,清末、民国时期,依然横跨街心,1946年春拆毁。古棚是全木结构,下有石块铺地。雕梁画栋,檐角上翘。只有东西两面有墙壁,间距七八米左右,南北约3米宽,高3米有余。东墙上半截壁洞中供奉关公。平日行人穿行其下,阴雨时则可驻足避雨。附近居民闲暇时,围坐棚下,乘凉、聊天。元宵节时作为灯棚,张灯结彩,使古朴的老街热闹而祥和。    
  “孙家孙达臣先生是傅斯年小时候的老师。”高文广介绍,古棚向南路东第一家,是清末民初名塾师孙达臣先生故宅。其早年在家设私塾,民国初期在东临道立模范小学任教员。著名学者、史学家傅斯年幼时,就在其私塾读书,后又转学到文明街朱府。    
  孙达臣对傅斯年循循善诱,从严要求,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先生喜撰对联,切时事,发牢骚,措辞工整,出语诙谐,如:“剥尽百姓地皮亦难救当今穷种,献出一朝天子定能使皆是富人。”看出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上是开明进步的。  
  孙达臣的孙子孙天一,博览群书,才识过人,且会英、德多国语言,抗战前在国民党聊城县党部任职。抗战期间,拒任伪职,自营毛笔维持生计。当年他也曾作过长联,表达出忧国爱国之心,人称“大有祖风”。
  孙家对门胡家,清朝时也是书香门第,据说出过秀才,并有多位在县衙就职者。近日,还有胡家后人致电本报,诉说胡氏家族曾居住在古棚街的历史,谈及祖上胡家大院。    
  高文广介绍,胡氏家族中,在地方上卓有声誉的胡煜堂以中医外科见长。他生于道光八年(1828),自幼苦读诗书,更喜读医籍。擅治各类痈疽,有独特秘方熬制成的特效膏药。他给贫苦人家治病,向来分文不取。同治年间曾给山东巡抚丁宝祯医治毒疮,丁宝祯病愈后,亲笔写下“唯有仁心得仁术,不为良相作良医”对联相赠。
  他的曾孙胡国典,抗战前是聊城县第七小学教员,抗战后任聊城简易师范校长。“文革”中遭诬陷入狱,平反后担任民革聊城县委第二支部主任委员,并被县政协聘为文史员,撰写多篇文稿,刊登于《聊城文史资料》等书刊中。 
  清末民初,古棚街路东有一位廪贡生,名叫马镇,是聊城县著名书法家,当年他与朱学笃、傅淦齐名。山陕会馆原有他手书数块匾额,大殿墙壁上挂有他长幅作品,颜体楷书,遒劲饱满,内容为《关圣帝君觉世文》。东关馆驿口路北“德生庆”大茶庄、民初成立的“聊城县警察所”牌匾都出于其手。先生还是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任“分纂”,还出任过直隶无极县典史、候选县丞、广平县令等职。
【一位名医】胡煜堂曾住孙家对面
【几道美食】汇聚地方传统名吃
  “古棚街还有两家值得称道的地方名吃,一是‘孟家包子’,二是‘孙家八批’。”高文广介绍,清末以来,孟家人以经营包子为生计,有挎篮子沿街叫卖的,也有开店出售的。“汁多味美,食后回味悠长……”孟家包子在《聊城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八批果子是东昌府传统名吃,炸成的果子分八条,两端相连,呈椭圆形。孙庆和13岁承祖业,当时还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走过民国,直到1963年,60余年从事这一行业。他炸制的八批果子颜色金黄,口感酥脆,落地碎不可拾。附近居民百吃不厌,道署内的道尹和各级官员也争相购买品尝,孙家八批美名远扬。
  包子、八批是面食食品,孟氏、孙氏都是面点师,又称“白案”厨师。本街还有一位精于传统菜的“红案”厨师,擅长烹炸、熘炒,叫高东明。高东明抗战前跟地方名厨于海林学厨,后被聘在临清主灶多年,解放后先后受聘于企、事业单位的食堂,70年代应邀在迎宾旅馆餐厅主灶,技术有独特之处。他的哥哥高东亮,也以勺工见长,尤其擅长制作甜菜,拔丝、琉璃的火候掌握严谨,成品色泽美观,口感酥脆。   
  古棚街除了文化和饮食界名流外,还出过一位聊城机械行业的技术名师。他叫李守业,1905年出生于古棚街中段路西,少年时代学徒于聊城第一个兵工厂——东临造枪厂。他掌握了精湛的兵器制造技术。聊城解放后,首任公安局长徐武负责创办聊城修械所,以维修战争中失修的兵器,特聘李守业担任所长。1955年受聘到德州工作。1966年在聊城筹建弹簧厂中,出谋献策,潜心研究,呕心沥血,对热处理和卷簧技术尤其倾心。经常被其他厂家请去做技术指导。他曾制造了聊城地方自产的第一副手铐。   
  古棚街的中部与十县胡同相交的丁字路口向北约20米处,原有一条往东通向文明街的小巷,叫做冤枉胡同。因其位于县衙后面,那些有理无钱进不了衙门的贫苦告状人,便来到这个小巷里,冲着县官居住的房子后墙连呼“冤枉”,于是得了这么个街名。久而久之,居民们嫌这个名字霉气,又转音为较为吉利的“鸳鸯胡同”了。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小巷在聊城行署扩建时消失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