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
——赴夏庄镇观察与思考随笔□山东省经济学会会长、原山东财政学院院长卢希悦
2014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月10日,山东省经济学会会长卢希悦一行来夏庄镇对该镇工业发展、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调研后,以深度的为民情怀和对镇域发展的独到见解,用独特的视觉,崭新的理论,对夏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深入剖析,亲笔撰写了《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赴夏庄镇观察与思考随笔》一文,并准备纳入《中国镇域之光》一书。本报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人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识:我国农业的基础在镇域,半数以上的人口在镇域,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在镇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在镇域,国家基层政权在镇域,民生的最大问题也在镇域,所以,镇域经济乃“民生之本、国之根基”。要“厚民生之本,固国之根基”,就必然要走“富民强镇”之路。然而,怎样“富民”,怎么“强镇”,始终是一个艰难而沉重的话题。特别是“强镇”的核心标准与根本宗旨究竟是什么,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令人感到欣喜和欣慰的是,夏庄镇“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的新实践,则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给人们提供了诸多可贵的理性思维和战略经验。但愿我的“随笔”一文,能为所有镇域的经济文化新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文化助力和理性启示。



跃然而出的镇域新星
  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原是沂蒙老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小村镇。过去,曾因“南茶北引”的移植成功而小有名气。近年来,三次产业大发展,居民收入大增幅,社会文明大提升,曾获国家和山东省多项荣誉,是一颗跃然而出的镇域新星,以特有的光彩引起了多方关注。仅在2014年5月和6月,以镇域经济强大而闻名的广东省,就先后两次组团,共有50多人前来参观考察,我也有幸随团访问。
  实事求是地说,该镇2012年GDP总值28.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02万元,暂还不是按年总产值、工业年销售收入或GDP计算的“千亿大镇”,但镇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却大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某些“千亿大镇”和诸多工业强镇的水平。人们看到,夏庄镇的新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集中解决了长期困扰镇域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一是镇域发展如何摆脱“民穷镇弱”的落后状态,以及如何防范“镇强民穷”的异化现象问题;二是如何实现欠发达或发展中镇域向发达镇域的快速转变问题;三是如何熔铸镇域经济高位崛起所需的文化力量问题。而夏庄镇则用近年来的新实践,同时而又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最令人注目和欣喜的,是夏庄镇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一个时尚而进步的时代名词,也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然而,如何把“以人为本”特别是“以民为本”的基点和核心真正放在“富民为本”上,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和永恒的话题,且体现着共产党人的真功夫和社会主义的硬道理。解放前,共产党人所以要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了前仆后继和艰苦卓绝的长期革命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其目标和目的就是为了解放人民和致富于民。后来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目的和根本宗旨是要使城乡人民摆脱穷困和贫穷,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裕日子。区域经济特别是以农村居民为主的镇域经济,其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核心标准与根本宗旨,当然也是致富于民和造福于民。应当说,这本来是一个社会主义不成问题的常识性问题,或者是共产党人的ABC问题。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这个本来不应当成为问题的问题,却在事实上成了一个新问题。在全国各地追逐GDP盘子大小的数字化热潮中,以及在攀比GDP年增长率高低的目标取向中,人民似乎逐渐淡忘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半数以上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高低或多少。这与各种媒体不断发布的亿万富豪排行榜以及十万多个亿万富豪的醒目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即使在以农村居民为主或多半的镇域经济发展中,人们的注意力也多集中到“百亿大镇”或“千亿大镇”的名份和重量上。可以说,近些年来强省、强市、强县特别是“强镇”的说法虽然不绝于耳,但究竟应当“强”在那里,似乎少了“富民”的宗旨要素和目标。所以,这仍是一个没有取得理性共识的核心性问题。
  对此问题,《光明日报》在发表一篇有关改革与发展的长篇文章时,曾用一句诗言作为文章之前的按语:“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这句话,很是耐人思考,并引起人民对改革开放辉煌历程及起点和问题的回顾。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是从哪里开始起步,最后究竟要走到哪里去,目标和终点又是什么?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对此问题,《中国青年》2010年第22期发表的日本学者加藤嘉一的文章说,“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取决于生存在最底层的群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北京国贸的银泰中心或上海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绝不象征着中国的崛起”,“百姓们的生活状态才是衡量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也作为一个有着乡土之情的农民的儿子,也常常为此感到忧虑和不安,甚至有些无奈之感。而夏庄镇“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又使我感到了欣喜和欣慰,似乎心里也已有所安,从而产生了“扬夏庄经验,富城乡之民”写作信念的夕阳热情,因为我已有72岁高龄。
  要说对夏庄镇的总体印象,可谓“日照莒县夏庄镇,万紫千红早得春。高位崛起势有成,富民为本铸乾坤”。如果说,“文化落地生根,经济高位崛起”,“镇域要崛起,文化要先行”的话,对夏庄镇高位崛起之势的文化动因,还是用老子的话来说最为适宜,也就是《道德经》中 “道生之,德高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就是说,夏庄镇人正是由于“尊道”即尊重和遵循天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贵德”即精心熔铸以德为贵的文化力量,才能使镇域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物有所形,势有所成,从而开创了夏庄镇发展和崛起的新起点、新里程、新态势、新境界和新前景。

二、农民致富的多元途经
  在“富民为本的强镇之路”中,如何使农村居民迅速走上致富之路,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艰难话题,因为传统农业致富潜力似乎已到尽头。然而,夏庄镇用新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2012年,夏庄镇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是13400多元,不仅高于全省2011年平均水平的8342元,也高于山东“千亿大镇”2011年的11320元,且农村居民储蓄居全县之首。就全国4万多个镇域,山东1900多个镇域而言,同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同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同是华夏大地的一方沃土,同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底蕴,为什么会有夏庄镇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如此之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回答的大问题。
  夏庄镇农民致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新的战略举措。首先,在对“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上,不能把“三农”问题仅仅看作是问题和负担。事实上,农村要繁荣,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关键在于要有战略远见,看到农村繁荣发展的新空间,农业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里程,农民致富的新途经,并把农民致富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标准和根本宗旨。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而且改革只有进行时,永无止境。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决城乡人民温饱问题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单门独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和桎梏,应当进行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新变革。近年来,夏庄镇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已有合作社130多个。这对着力培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逐步构建起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大举措,也是实现农业新发展和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原因。
  改革,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还包括对农业地域布局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星罗棋布,农业项目繁多,农民千家万户,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是一个大难题,也需要一个大手笔。夏庄镇根据本地物产优势,以及“有宜则宜,不宜变宜”的辩证原则,确立了“南茶,北果,东烟,西菜”、“花生遍地开花”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南茶”现有优质绿茶基地10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10,浮来青系列高档绿茶被誉为“江北第一茶”,已成为有名的品牌产业;“北果”,主要以油桃为主,总面积已有数千亩之多,已是农民增收的新果业,因为油桃比其他水果价格高得多;“东烟”,由于烟叶厚大香醇,千亩烟园已供不应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收益较高;“西菜”,以西红柿和草莓为主,草莓已成规模化生产,有三大系列8个品种,上市早,品质好,效益高。西红柿年总产量达到7000多吨,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项目。在全镇9.8万亩耕地中,花生面积占到3万多亩,每年产花生米800余万公斤,占全县产量的1/5,已成莒县的花生主要出口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可谓“南茶香万里,北果金满地,东烟蕴厚叶,西菜绿四季,花生遍地种,处处皆生金”。
  当然,在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还有一个实践创新的问题。如果只是沿用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宜啥就种啥的宜地原则,就难以改变传统农业格局。而夏庄镇人把南方茶叶引到北方,把美国油桃移到当地,把草莓和西红柿发展为支柱农业,则是因为贯彻了“不宜变宜”的创新原则。在南茶北引“不宜变宜”中,是由于为茶树设施防护过冬,才取得了成功。
  农业,不仅是“民以食为天”的农业产业,也是“民以农为乐”的新兴旅游业,夏庄镇则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万亩茶园有宾馆,可消夏避暑,品味茶香,观赏演出,已成为“中国乡村游”旅游路线上的新景点。全镇现已初成“春品茶,夏垂钓,秋采摘、冬观卉”的旅游新景观。应当说,这也是农民增收,提升一方文明,推动多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然,推进镇域范围的城镇化建设,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及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安居乐业、强村强镇的必由之路。

工业强镇的战略起步
  对于几千年以农耕为主的镇域经济来说,似乎不存在“无农不稳”的问题,只存在“有农难富,镇也难强”的问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无工业项目的镇域财政收入几乎为零,很难谈什么“强镇”的问题。夏庄镇党委政府认识到,全镇6.6万人,9.8万亩耕地,若不把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不仅镇难“强”,而且农民也难以真正“富”起来。所以,必须实现镇域工业的起步和发展。然而,镇域工业的起步发展,在诸多工业产能过剩,诸多工业品市场高度饱和的状态下,怎样创建或引进工业项目,已经是一个天大的难题。特别对于工业薄弱的镇域来说,过去那种“先引凤凰后栽梧桐树”的方法,已经是时过境迁,不再适用。而且,仅有的几个零星分散的弱小企业,也难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发展。所以没有新的战略思维,就难以实现工业强镇的战略起步。
  夏庄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工业起步和发展上,主要采取了四条战略举措:一是把原有的工业项目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二是在工业产能过剩项目的缝隙中,发现和选择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基础工业项目,并把重点放在超亿元甚至近百亿的投资项目上;三是把创办镇域工业当做一门大学问,认真学习工业重镇的经验,并与企业家建立友谊和联系,把他们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四是在本镇由日照市划定的海右经济开发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电、路、绿化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先行一步,不再是“凤凰来了自己忙,四通一平筑围墙”,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即“先栽梧桐树,后引金凤凰”。
  夏庄镇,近临日照海港,日兰高速公路自镇北部穿过,并设有出入口,长深高速公路经过镇域西部,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区位交通优势已经形成。另有日照市重点建设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之一的日照海右经济开发区,在本镇占地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可以说,已为夏庄镇域工业新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但只有这些条件,还难以引来成群结队的“金凤凰”。为了给招商引资创造落地生根的优越条件,已在经济开发区建成“一纵五横”的15公里硬化道路,日供水2万立方的供水系统,一条35千伏和两条110千伏的供电线路,还有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莒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等,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
  实践证明,“有了梧桐树,就会飞来金凤凰”。目前,该镇已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个,重点引进、栽培和壮大了晨曦化工、沃德化工、圣诺能源、金鑫化工等产业集群。由于这些项目的启动和发展,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从2012年开始GDP同比增长26.2%,财政收入同步增长31.4%。再者,最近又引进华泰巨资项目,占地面积1700多亩,总投资69亿元,现已开工建设,正在落地生根。几个重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在三年左右,可使夏庄镇跃升为“千亿大镇”,还可为县镇两级财政创造约20亿元的财政收入。所以,夏庄镇域的经济发展,已有高位崛起之势。这不仅仅是规划和预测,而是有根有据的势在必然。

造福于民的博大情怀
  封建时代的开明官吏,尚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性情怀。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先进的政党,所以,共产党人更应当是“植根于民,造福于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强调和要求的,夏庄镇党委政府也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他们按照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要求,优化和强化了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总投资已有3.2亿元。
  如果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是解决“业有所就,劳有所酬,致富于民”的根本途径的话,其他民生事业项目建设则是“锦上添花,造福于民”的必要建设。例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并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镇上正在建设占地140亩,可容纳万余中小学生的新校舍,具备完善设施的幼儿园已经投入使用;镇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已启动,不仅要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还要解决“住有所暖”的问题;镇区养老院位于茶园附近,既可养老休闲,又可自己养猪种菜,可谓自己动手,自得其乐,甚有特色。农村养老保险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已落实到位,较好解决了“老有所养”和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问题;村村建起了“文化大院”。镇区新建了夏庄镇新文体中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文体中心楼内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书画创作室、歌舞厅、健身大厅等文体设施。室外广场,还有“千人大舞台”等活动场所;便民行政服务大厅,可集中快速办理各种民生事宜。
  在此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镇区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镇党委政府的办公场所,仅是一个久经风雨的平房小院落,只有镇党委政府的两块大牌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人们由此看到夏庄镇党委政府“先天下之忧而忧”,“造福于民而忘己”的博大情怀。应当说,这也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此事对我的心灵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使我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这种博大情怀。想来想去,还是借宋代大思想家张载的一句话为宜,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过,他们凭的是共产党人的天地良心,把人民的福祉看做自己的生命,把百家传统文化的圣人之教变为自己的哲理和学问,一切都是为了开创镇域世界的太平盛世。

本色为贵的文化灵魂
  夏庄镇党委书记邓兵同志,有三句耐人寻味和思考的格言:“茶乡,是这里的品牌;文化,是这里的底蕴;本色,是这里的灵魂。”其一说明,夏庄镇人已有了市场经济的品牌意识,开始重现和实施“品牌兴镇”的新战略;其二说明,夏庄镇人率先领悟了“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前景是经济”的文化经济学的新哲理,把文化力量和文化底蕴看作镇域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源动力;其三说明,夏庄镇人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性主流文化,把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宗旨和使命,看做主流文化的本色、灵魂和旗帜,从而才有了推动夏庄镇高位崛起之势的强大文化力量。
  “文化,是这里的底蕴”。主要是指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夏庄镇属于山东莒县,而莒县则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莒”字,原是植物名称,齐人曾称甘薯为“莒”。现在的莒县,古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曾辖今山东省的莒县、日照、安丘、诸城、沂水之地域,是个不小也不大的古老国家。莒国于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所灭,以后又曾归属齐国。公元前284年,燕国将乐毅大破齐,唯莒与即墨未被攻下。后又入楚,楚灭鲁国后,曾迁鲁君于莒。后秦置莒县,明入莒州,1913年民国初期又改为莒县至今。
  由此可见,莒县及夏庄镇由特殊的地缘性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具有莒国、楚国、齐国和鲁国“百家”圣人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融合。特别是由于齐国是“以法为尊,尊容百家 ”的文化,又加之新的文化考证,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辞官后,是在莒国属地现安丘市柘山镇的摘药山隐居,采药治病救人,并撰写了《道德经》道篇共37章,可谓“老子柘山论道,天下莫过其高”,由此又有道家文化“尊道贵德”的文化取向。由此,也就积淀并形成了该地域“讲尊道,贵人德,审时势,善应变,倡改革,尚法治,重工商,兼义利,尊人才,厚民生,敢创新,能竞争,贵于思,敏于行”的文化特质,这也正是夏庄镇文化力量的深厚底蕴和源泉所在。
  “本色,是这里的灵魂”。夏庄镇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建国前入党的党员较多,据1954年的统计数字,夏庄镇(当时称莒县第三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共有1647名,其中抗战时期入党的829名,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818名。为保持和弘扬这种文化本色,使其成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灵魂和红色旗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夏庄镇党委政府率先领悟和践行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战略决策,以及关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强化和优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把共产党人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宗旨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并由此获得了“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再加上以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以及红色旅游教育活动,已使“本色文化”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旗帜和灵魂,从而凝聚起全镇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强大文化力量。
  上已提及,在夏庄镇区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镇党委政府办公住所的红砖围墙和红瓦平房,虽然低矮而简陋,但久经风雨而不变其色,红色仍是最为醒目的本色和主色。附近新文体中心大楼中的建国前老党员革命事迹陈列室,有对这种革命本色的历史回眸,而镇党委政府驻所的红砖瓦平房小院落,则是对这种本色的现代传承。应当说,这既是共产党人的一种情怀和境界,也是一种文化的本色和主色。事实上,它已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一个新景点。这似是丹顶鹤头顶上的一点红,显示着共产党人万里搏击志未酬的壮志、灵魂、标志和风彩。我想,即使将来搬进新居,也要完好无损地保护好这个红色小院落,因为它蕴含着难以用任何数字来评价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与诸多县镇甚至是经济欠发达或贫困县镇的党委政府办公住所相比,是一个耐人深思的显明对照。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它会成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项目。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又受到诸多省市及城市提出地域精神文化标示用语的启发,夏庄镇党委政府准备拟将“尊于道,厚于德,贵于思,敏于行”,即简称“尊道厚德,贵思敏行”,作为夏庄镇域精神核心价值取向的标示用语。“尊于道”,是倡导人们要按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厚于德”,是倡导人贵有德和以德为本;“贵于思”,是倡导人们要贵于思考,因为可贵成熟的思考,是一切事业新生和发展的思想先导。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所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一样”;“敏于行”,是倡导人们要敏于实践,敏于创新和创业。如果这一镇域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势必又会成为夏庄镇域新的强大文化力量,从而推进和加速夏庄镇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位崛起。
  由于对夏庄镇的考察时间短促,看到的资料也不够齐全,所以,只能说是一篇挂一漏万的观察随笔而已,仅以此文聊表自己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当然,其中也蕴含着我对夏庄镇及所有镇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和一片心意。
              2014年7月于济南
     (注:经作者同意,个别语句编者略有改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