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巨子马伯声之“泰山梦”
2014年11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马伯声(前排右二)全家合影
马伯声的《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
虽然在内战再起、兵燹满目的时局下,马伯声的建设大计已毫无实现的可能,但历史证明了这一系列预见的可行性——山麓公路、封山造林、旅游设施建设等,在之后的岁月中早已逐一实现。
□周郢
20世纪上半叶的工商巨子马伯声,曾以开阔的视野、宏远的构思,为泰山建设绘制了蓝图。
马伯声(1890~1966),回族,祖籍山东德州,其父马仁德清光绪年间逃荒来到泰安。伯声生于泰安县城内圣泉街。幼年虽生活贫苦,仍好学不辍,先后求学于泰城天书观小学及杨氏义塾。后进入教会学校萃英中学免费攻读,“一战”中考取华工翻译,先后到过加拿大及英、法等国,亲眼目睹了西方的工业文明,确立了其实业救国的决心。回国之后,历经艰辛,先后创办仁丰纱厂、仁德面粉厂等,都取得极大的成功,一跃成为山东工商界的领军人物。
马伯声在商贸业发迹之后,不忘根本,重建故乡清真寺,还在西关回族聚居区创办仁德小学,减免学费,为贫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先后“捐助校款达七万数千余圆……该校除课程知名全县外,军乐、国术尤为全县所景仰”。泰安回族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马伯声的努力密不可分。
20世纪30年代,马伯声在泰山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建设:泰山自民国以来,历经战火,林木破坏殆尽,马伯声联合泰安士绅,先后创办“泰山森林公司”、“仁德农场”,在泰山垦荒植树,引进美、日等国的先进技术,购入大量烟台苹果、肥城桃树苗及杏、梨、柿等2000余株。
马伯声不仅是一位泰山建设者,还是一位泰山规划者。抗战时期,马伯声避居天津,潜心于城乡建设研究,撰写了《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1945年出版),自言“对于国家大计,愧无长策,兹仅就平生所得,针对上述农村所受之弊害,拟一泰安建设计划刍议,一则贡献于当局诸公,以备采择,再则就正于我乡父老,共同商榷”。其中一节专论“泰山建设”,文中首先陈述了他对泰山的整体认识与评价:“泰山为五岳之首,崇高秀拔,冠绝寰宇。岩壑峥嵘,胜迹棋布,雄势壮观,自古称最。不但国内士庶竞相来游,即国外人士亦往往以登临为快。曩在太平盛世,自春徂冬,游客络绎。而春秋进香者之多,每至肩相比而踵相接,其盛况概可想见。”然而,泰山虽有着辉煌往昔,但在时人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改元之后,内乱频仍,炮火之余,民生凋敝。游客因之日少,河山为之失色。名刹古寺,渐就荒废,今则断垣残壁,到处皆是,荒烟蔓草,触目凄凉。可胜叹哉!”因此,有人作了泰山已老的论断:“论者或谓泰山风景苍老,雄壮则有余,青葱秀丽则不足。”对此马伯声断然反驳:“至于‘苍老’云者,一言以蔽之,未加人工修建润色之故耳。”
那么,如何对这座千古名山进行“修建润色”呢?马伯声以实业家的锐利眼光,拟订出一番独具见地的建设方略:
首先是“开辟道路”。传统泰山登山主线路,只有中、西两条,均系盘道,石阶崚嶒,游人艰于登陟。马伯声提出应修建通汽车之路:“自车站北行经赵家林、大众桥之道路,原可行驶汽车,惟由大众桥北上,经过惠民坝(即今龙潭水库)、长寿桥、竹林寺、马蹄峪而达黄西河之山路,必需修筑开辟加宽。”“自车站至岱宗坊一段,必须修整加宽,得以通行汽车。”其他泰山途路,亦应以修治:“由岱宗坊至山顶之盘路,已年久失修,应彻底修辅——其支路一由斗母宫西行经白杨坊山涧至西山之竹林寺,一由二虎庙西行至西山之黄西河,均系樵径小路,崎岖难行。但沿途山明水秀,风景绝佳,极应就原有途径,随山就势,开辟修治,以便游览。”
其次为“种植树木”。马伯声早年即开办森林公司,致力于封山造林,在《刍议》中,他再次提出“绿化运动”的构思:“所有西山各路及东西两山间支路,以及山涧开辟之小路,均分段在沿路两旁栽植海棠、丁香、杜鹃、玉兰、紫荆花树,并藉花名以命路名。凡山前各区,除泰山林业公司、仁德农场所种植之树木果园外,其余隙地无论国有民有,均应普遍种树,完成绿化运动。”
水利建设也是马伯声着力思索的问题。泰山河道多属季节性河流,泰安城区时现水荒。清代有识之士建成“曹公渠”引水入城,马伯声则提出“修建水坝”,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泰山之上水源不畅,河流时竭,夏日大雨时行,山洪汹涌。但因地势险峭,一泄千里,转瞬即消,以致城关一带,时有缺水之虞,亦有憾事!……兹拟在惠民坝之下,分段增筑水坝,以广蓄量。此外并拟在东山王母池下修筑水坝一处,大量蓄水,不特可以供全城饮用之需,且可作灌溉之用。至于已塞多年之白鹤泉,如能设法开浚,使之复活,则碧波鼎沸,可以媲美于趵突泉矣。”
最后,马伯声还提出了“创建泰山博物院”和“设立风景宣传所”的建议。对于“泰山博物院”,他作了如下构想:“泰山游客之多,自昔称盛。若再按上述计划建设之后,其对于游客吸引力之强,以视昔日不啻倍蓰。全年统计来游者之众,当不止百万也。此等游客中,学者名流、骚人墨客固然所在多有,然其大部份,仍以来自乡村知识简陋者为多,徒知敬神佞佛,而于时代之知识则多茫然。我中华盎盎大国,有民如此,宁不愧怍!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准起见,拟利用山麓旧有庙宇之房舍,仍照南北各大商埠博物院之规模,创设一‘泰山博物院’,藉游众赏山玩水悠游自得之心境,灌输以新(时)代之知识。有新时代之知识,而后有新时代之思想;国民均有新时代之思想,而后方能成其为新时代之国家。”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实业大家欲借泰山开启民智、灌输新知的拳拳之心。
虽然在内战再起、兵燹满目的时局下,马伯声的建设大计已毫无实现的可能,但历史证明了这一系列预见的可行性——山麓公路、封山造林、旅游设施建设等,在之后的岁月中早已逐一实现。进入21世纪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亲自设计的“泰山博物馆”更成为大众瞩目的工程。当一座新型博物馆在泰山下矗立时,人们也不应忘记它的首倡者马伯声。
(本文作者为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