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85”“211”的争议不应止于“不废除”
2014年11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有这么多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在想办法、出主意,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显然是好事。决策者有理由有必要对那些争论的声音做出更务实、更细致的回应,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良性互动的氛围。
前几天,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一次讲话,透露出“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的消息。尽管教育部随后进行了辟谣,但网络上对这两项工程的争议声并没有消弭。
对于很多人而言,“985”和“211”具体代表什么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数字可以作为评价高校的关键指标。对于学校而言,是否“入围”则意味着能否分配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财政资金等。事实上,对于这两项工程的讨论,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不能否认,高校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现在有很多机构都在致力于评出名号不同的大学排行榜,反映的就是这种差异性。这些榜单的存在,无疑会对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招聘的参考,本身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上述那些排行榜中,学校是否上榜、排在什么名次等,每一年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与封闭的“985”、“211”名单不同,而人们围绕这两项工程的争议,也集中于此。
就拿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经历来说,虽然教育部严禁招聘信息中存在“限定‘985’、‘211’”等字样,但用人单位完全可以在简历筛选、面试打分方面,做出有倾斜性的操作。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机制下,这就意味着强化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作用,对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但在大学里勤奋用功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而由教育部圈定的名校名单,就像给各个高校来了个“一考定终身”。
现如今,围绕“985”、“211”的讨论之所以这么激烈,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看到了“985”“211”背后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教育部此次的回应不太满意。在教育部的回应中,除了“不废除”的表态之外,其余都是老生常谈,至于“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等内容,则显得过于含糊其辞。
按理说,有这么多人在热议“985”、“211”这两项工程的前景,有这么多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在想办法、出主意,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显然是好事。决策者有理由有必要对那些争论的声音做出更务实、更细致的回应,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良性互动的氛围。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留下个“不废除”的表态,匆匆给这场讨论画上“句号”,更像是一种“回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