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俺村里修修这座危桥
兰陵县南桥镇石埠村村民出行难成“心病”
2014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桥早已成了危桥。 本报记者 樊凯 摄
     三十多年来,一座桥搭起了两岸村民下地劳作、往返出行的通道,而如今这座桥成了让人提心吊胆的危桥,成了沿河两岸数万村民出行的“心病”。
本报记者 高祥 刘遥                  
■37年前,村民们起早贪黑修桥
  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兰陵县南桥镇石埠村村西,37年前,一条人工挖出的河——西宋沟成了沿河两岸排涝抗旱的河。 
  “我们这个地方地势低洼,那时候雨水又大,几乎年年都受水灾,庄稼绝收、减产。”11月13日,在石埠村西北生产桥边,73岁的朱贵宝说起这条人工河感慨万千。 
  为了泄洪,1976年,当时的南桥公社组织精壮劳力在辖区内挖了两条排洪沟,其中一条就是石埠村西的西宋沟。这条人工挖掘的沟渠南北长十多公里,北从西宋村,沿着几个村庄一直通往石埠村南的江苏邳县。13日上午,和朱贵宝一起站在河边讨论改建危桥的村民冯仰坤当年就参与了挖河,冯仰坤今年61岁,对村西这条排洪沟和生产桥的历史了如指掌。
  “当年河挖了,走路、种地却麻烦了。”冯仰坤说,石埠村两千多口子人、3000多亩地,分成十个大队,其中有三个大队的地都在河西,河里常年有水,村民下地干活送肥拉庄稼都成了难题。除了石埠村村民下地生产受阻,西宋沟两岸十来个村庄的村民来回出行也被阻挡。 
  连通两岸,必须得有座桥。上世纪70年代,农村修桥不易。1977年春天,苍山县水利部门拨款,购买石料、水泥,把修桥的工程包给了马沟村的工程队,土方等工程由石埠村村民出义务工解决。
  “上边派来了技术员,村里各生产队出劳力。”冯仰坤说,当时全村18岁以上的男劳力,每天天一亮就到桥边运土,抬石块和水泥。
  石埠村村民朱善辉说起修桥,还记得那时从外村调来了28辆马车,由管理区的人带队,驾着马车上几十里外的山里拉石头。 
  村民们起早贪黑,肩扛手抬,硬是用两个多月修起了一座拱桥,桥长12米、宽4米。

■桥成了危桥,总发生伤人事故
  1977年桥建成,这座集全村之力修成的桥,已成了石埠村的一部分。三十多年来,村民种地收割,邻村人去镇上赶集,这座桥成了必经之地。 
  随着社会发展,村里人口增加了,种地开始用机械,农用车也越来越普及,从桥上往返的人和车辆只增不减,桥的边缘开始出现一些细碎裂缝。而桥面窄、没有栏杆,也使得这里成为频频伤人之地。 
  村民告诉记者,石埠村村民朱世峰的母亲十几年前到河西的闺女家,骑三轮车过桥时没刹住车,连人带车冲到了桥下,摔在沟底的石头上,硌断了好几根肋骨,“当时我正好在跟前儿,赶紧顺着坡跑下去把她拉上来,要是那时候河里水大,人就完了。” 
  这样的事故时常发生,但好在都没出人命。
  自从桥面出现第一个塌陷的大窟窿后,村民冯仰坤就搬来几个大石头墩,立在桥东头,用红油漆写上“危桥请注意”,提醒来往村民注意安全。
  “万一有人掉下去,出了事可怎么办?谁来帮俺村里修修这座危桥?”村民说。

■村民过河到对岸,来回要绕十来里 
  “步行过去还可以,要是开个拖拉机、驾个农用三轮车送化肥、运庄稼,根本就不敢过。”郝明英家的承包地就在河西,在桥面坍塌后的这两年中,他只能往北绕道宋疃村,多转十来里路。“不修这个桥,到河西边种地收庄稼费老劲了。”郝明英说。 
  今年秋收,这座桥面张着大嘴的生产桥让村民们在农忙季节格外郁闷。
  许多村民认为,修桥虽然不是“大项目”,但要彻底大修也绝非小工程。更何况当年水泥用得少,桥修得不坚固,与其修复,倒不如拆了,建一座更坚固的新桥。 
  “我们找人测算过,要是把这座桥重新修起来,大约需要不到30万元。”刚刚当选为村主任的刘伟说。由于石埠村交通不便,村民多年来一直靠种地为生,村里集体收入来源几乎没有。 
  “我们也曾想过集资修桥,但农民种点地都要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从村民手里筹钱,啥时候才能凑够。”刘伟说。 
  眼巴巴地望着河对面自家的地,却不能抬脚就去,石埠村村民盼着,被西宋沟挡住出行路的两岸十几个村的村民也在盼着,这座曾经带来便利的生产桥,何时才能修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