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创作中的“舍”与“取”
2014年11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瑞云佛香 37×37cm
▲美好的回忆 39×39cm
▲笑看沧桑照老墙 48cm×48cm
□新锐
青年画家欧阳小波既画人物也画风景,既学工笔也学写意,既习国画也习水彩,他的写生作品在直面现实与对象的过程中寻找画意与画趣,并加入传统的积淀、现代的观念,从而画出和对象并不完全相同的形象。不论是细笔精谨的人物塑造还是富有平面构成意味的风景,他都在尊重视觉感受的同时力求语言的再度整合,有些作品意境幽谧,有些作品格调清新,有些则富有表现性,有些则富于节奏美感。
◇欧阳小波
湖北云梦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老师。
作品曾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展览并被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中作品获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优秀作品奖。美术作品多次被《文艺报》、《北京晨报》、《美术报》、《美术大观》、《美术》杂志等刊发。
“对景写生”不是万能的,但它是通向山水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陆俨少为例,他很少“对景写生”,属于传统的饱游沃看,目识心记。他在山水画的意匠经营中从局部到整体的随笔生发、意在笔后,与“对景写生”的从一个视角观察的意在笔先不同,这种源于体验、理想的创作手法,十分适合巨幅大作,易显庙堂之气,呈现大开大阖的气象,形成“江山如画”的大境界。而“对景写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画幅基本按视角展开,所以,往往截取自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描绘对象,以放弃大篇幅为代价,突出了山水画的生动性、真实性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应各取所长。
“对景写生”是意在笔先的,最为关键的是训练一双会观察世界的眼睛。面对繁杂的客观实体,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放弃与画面无关的东西?这就彰显出“舍取”对画面的重要性。不管是长时间写生还是短时间的水墨速写都应该尽量压缩画面的层次关系,使画面中的每一个物象都归纳到各个层次中去。这样的结果可以确定画什么,不画什么,经过较长时间的写生锻炼,眼睛自然会看到该看的东西,对无法归类的物象就“熟视无睹”了。山水画写生中的“舍取”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能力的体现,面对纷繁的自然景物,根据立意的需要,将最突出的、最能传情达意的物象提炼出来。
生活在多元时代的现代人,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典应该有兼融的态度,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时代符号。米氏父子如此,范宽、李成如此,石涛亦如此,无不是突破了上一代的经典而成就新一时代的经典。在行旅羁绊、交通匮乏的时代,游历名山大川是无数人的梦想,可居、可游的名山巨制是那个时代共同的期待和向往。当下的时代发展速度早已脱离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人们习惯了电脑、咖啡、高速公路……在紧张、高速、膨胀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文化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需要启迪心志、震撼灵魂,需要边塞风情、异族风俗,也需要恬淡抒情、花前月下。我们大可不必非以“可居可游”奉为至高的追求理想,以此禁锢我们的手脚。总之,当代人的视角比我们的前辈们更丰富,时代又诞生了更多的新生命,新的时代必将要求我们创造更多、更新的写生创作命题。 (欧阳小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