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中的轻烟山水
2014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春雷一声 136×68cm
  ▲神农颂 320×440cm
  ▲昔为隐士地 45×33cm
  ▲梦里黄山烟如霞 45cm×33cm
  ▲武陵桃源春烟暖 195×140cm
   ◎名家推荐系列之三
  ■周石峰简介
  1962年9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享受政府专项津贴。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
  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美术》等美术核心刊物,《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画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美术报》等均有专题专版发表作品、论文。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湖南卫视曾拍摄电视专题片。
  在周石峰的笔下,轻烟山水不仅仅是一种物态,亦是一种人生态。虚无飘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追求自然和心灵合拍。在远离尘世喧嚣同时,还原一片清静的精神世界。在轻烟山水的探索过程中,周石峰在中西文化艺术中不断探索,终于形成了自我的风格面貌表达。
  关于当代山水画中的风格表现问题,周石峰颇有心得。“中国山水画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艺术,有着完备的审美体系。一部山水画史是与中国哲学精神紧密相连的。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讲的道,是山水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山水画家在创新时强调‘心师造化’,无画处皆成妙境,合乎规律,所以说画即是道。这是山水画成为山水画的根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有了这个根本,就可以放眼全球人类文化,一切为我所用。”在创作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何为体,何为用,何为继承,何为借鉴。在面对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冲击的情况下,他进行过探索,也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始终坚持民族文化为本,并在这个大前提下,有条件地吸收了西方绘画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他一方面在意境上汲取了传统范畴的中和与冲淡,另一方面也在形式上融合了现代构图的饱满与充实。
  山水画图式的转换是画家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新的山水画图式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深入解读和对人类文化的观照与借鉴上。周石峰在这一点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坚持在深入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点,以构建自己的山水画语言系统。他将板块式大山丘壑隐退到轻烟般的迷漫背景中,少有奇峰耸峙,似树非树的线表现富生命力的流动之美,而他所刻意追求的“淡”的趣味,则始终洋溢着轻烟缥渺的精神氛围。
  在周石峰的艺术道路上,一直不乏良师。15岁他即拜闻立三为师,30岁拜冯今松为师,40岁又拜李宝林为师,在学习为人、为艺的道路、尤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受到老师深刻的影响。周石峰敏感地把握住现实生活的颤动和内心世界的憧憬,在面对朦胧神秘的大自然时,感悟人类生存的渺小,用想象和畅游来抒发心中的博大深情。他意欲在艺术中完成“心灵远游”,并逐渐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回顾从前,周石峰对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有着明确的把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一个大平台上,他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创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东野升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