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人交朋友
2014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中华           
  在美国住了两个月,因非公务,与美国各界人士没太多接触机会,自然谈不上交友。但也恰恰因为孩子的关系,与几名美国普通人有了一次或多次接触,印象颇深。
  儿子迁新居,有了新邻居。隔一条林荫道,北邻是一栋粉墙平房别墅,没圈围墙,室外是草坪,一位灰白发、高壮的七旬老人总在那整理,他妻子偶尔帮他。儿子说,这是一位退休警察,为人热情,邻居们若有什么事都找他帮忙。他正想将房子卖掉租房住,再购一辆房车,以后的事便是旅游。卖房购车去旅游,在中国真没听过。一个雨霁下午,我们在草坪外道与他搭讪,妻子送他一盒中国茶叶,他很高兴,说欢迎来这居住。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乘飞机,这个年龄开车旅游是否太累?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他说自己以前是机场警察,很清楚美国机场安检太粗疏,他有些担心。
  西邻是一家热情的美国人,两次主动来拜访,可惜我都没在家。
  回国已三四个月,儿子来信说,退休警察邻居租了房车,一家出去旅游两次了,美国住宿费昂贵,晚间睡车上,这种旅游花费实惠得多。说他的房子还没卖。
  不知何故,两年前孩子结交了史考特一家。史考特60岁,与儿子很谈得来,经常问起我们夫妇,一次经电话沟通,对方同意与我结为兄弟,要我为他起个中国名。我在族内排辈为“义”,我就说叫陈义和吧,蕴意也挺好。他的中国名字就叫陈义和,我就有了这个美国“本家哥”。儿子买了房,陈义和送来烧烤机庆贺。“温锅”时一家人都来了。他身材修长匀称,妻子漂亮又显年轻,是他大学同学。他三个孙子孙女不哭不闹,聪明可爱。史考特正学汉语,水平是初学入门,谈话时我说“民主”一词,他从手机上多次打出“名著”问我是否对。我们见面的两次是在基督教徒的活动日,作为作家,我为了解这方面知识和“感受”而去,他则是志愿者。一处教会分为英语堂和汉语堂,汉语堂里参与活动者多是华人,还有少数欧罗巴面孔。任何人发言都用汉语,史考特持无线话筒,始终侍立在后面,谁举手发言他就将话筒递给谁,时而吐出蹩脚的汉语。我方才悟出:他是为学习汉语。
  他告诉我,他想卖掉公司去中国,中国对他来讲是个神秘之地。他说想在青岛住一段,开个小门市,他有一绝妙的自酿啤酒的工艺秘方,没外泄过,他想和我妻子合作在青岛开门市。一次他专门提来十多斤自酿啤酒,我喝着,确实是有史以来品尝过的最甘美的啤酒。再以后我又得知,中国对他的吸引力主要缘于他的女儿。他女儿已在湖北教英语两三年,后来又去深圳,为爱好和事业还未婚,她给家人的信息中传递了不少有关中国的魅力。
  美国人与人交往很少客套。一次,一美国人到家中修葺,完工后妻子依中国的习俗客套说,在家吃饭吧。不想对方痛快地应承下来,还说:让我妻子也来吧,我要下班接她的。因丝毫没有准备,妻子只好设法以送实物酬谢的方式搪塞过去。
  儿子所在公司在中国也有分公司。丹佛分部的一负责人一次携8位同事来做客。中间我讲起中国属相,他们纷纷向我询问自己的属相,当说到一人属猪时,同事皆大笑。事先,我把带去的齐河产黑陶宝葫芦托儿子单独送给那位“老板”,并嘱儿子解释,中国龙山文化已有4000多年历史,其典型代表是龙山黑陶,由济南龙山发现……对方偕同事来做客,还我一本印刷精美的丹佛风景摄影册,由儿子翻译,当着所有同事对我说,“你送我的礼物很珍贵,我很喜欢,谢谢!”我们去美国不可能给儿子的每一位同事带礼物,依中国习惯,只私下单独送给了领导——他,不承想竟如此实在、直率,当着众人面说出这事。我一时竟有些尴尬。但是,此事也引起我无尽的猜想:在美国,下级给领导送礼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