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并力先生
2014年11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他常略去不讲,而课本以外、教材未录的一些鲜活的内容、生僻的典故、野史所著录的传闻,特别是仅属于他自己的若干体悟与感受,则每每信口脱出,语惊四座。
□刘增人
1960年,我们1959年入学的山师中文系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了。其中,古代汉语恐怕是大部分中文系学生最头痛的课程之一,不仅枯燥,而且难学。同是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课上,只要理解内容,就大体可以“过关”;而在古代汉语课上,还必须在通字词含义、晓篇章命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句子成分,分清各种极其复杂的句型——呜呼,真是头痛极了!但我们的古代汉语课却深得人心,极少有人逃课。因为我们幸运地拥有两位优秀的师长:一是许并力教授,一是林乐腾讲师。
林师是“右派”,给我们上课时尚未彻底“摘帽”,与一众青年助教一起住在“五排房”。这里是青年助教的集体宿舍,也是后来许许多多大学者起飞之处。高更生、赵锦良、李衍柱、夏之放以及我现在已经记忆模糊的一些老师,大都在这里默默耕读多年,后来成就非凡,令人艳羡。林师被笑称为“助教班头,青年领袖”。待到1961年,他逢人就掠一下已经非常稀疏的头发,笑笑说:“这里的问题解决了!”但即使在“这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他的课依然是风趣幽默,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许师则是名满全校的硕儒,用今日的话语“界定”,属于“资深教授”,在各种评估、申报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的课也是诸生最喜听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不在严谨,而在渊博而随意。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他常常略去不讲,而课本以外、教材未录的一些鲜活的内容、生僻的典故、野史所著录的传闻,特别是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若干体悟与感受,则每每信口脱出,语惊四座。他的不按教材、大纲之类在授课中规行矩步是出了名的。有一课,先生上得堂来,首先开题曰:今天讲《陈涉世家》,开头是“陈涉者,阳城人也”,立马便从“阳城”生发开去,洋洋洒洒,越说越远,与要讲的篇目的关联越来越稀疏,但内容却越来越精彩,诸生们听得自然也越来越起劲。不知不觉,两节课讲完,下课的电铃吱吱怪叫,讲课的和听课的才从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忘我境界中惊醒过来。先生一愣,说:“噢,打铃了。今天讲:陈涉者,阳城人也。”两节课里,唯有这两句,算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吧。
近日偶阅旧刊,无意中竟然发现了许师的一文、三诗,均见于1930年10月10日创刊于济南的《齐大月刊》创刊号。主要内容如下:
《齐大月刊》,1930年10月10日创刊于山东济南,济南(私立)齐鲁大学编辑、出版,老舍、马彦祥等曾任编辑部主任,编辑部委员有周干庭、尤家骏、张惠泉、陈文彬、谢凝运、舒舍予、郭传源、许世钜、王墨园、王介忱、陈兰芳、李克斌等(据说1931年6月10日出版的第1卷第8期为现存最后1期,但笔者仅见创刊号1期)。该刊主要刊发该校教师所作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校事报告等,主要撰稿人有老舍、栾调甫、许炳离、李继璋、舒舍予、陈瑞慈、陈伟民、平平、舍予等。
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课表上的许并力先生,原名为许炳离,山东定陶人,国立北京大学毕业。曾任绥远第二中学教务主任、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国文教员、山东大学文本科国文教员、第一中学国文主任,兼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研究员。
该刊发表的许师的论文题目为《论古籍之难读及读古籍之方法》。长诗一篇,题曰《燕京道》。短诗二首,一为《二月望后雪》,一为《春夜雨后丁香花下独坐漫成》。
弟子学浅,还不能成功解读先师上世纪30年代的著述,但希望总会有博学硕儒发现其价值与意义。
(本文作者为著名学者、青岛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