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中小银行 体系化制度建设是关键
2014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前,面临“三期叠加”的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一时期,对银行最大的挑战就是风险管理能力。而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量与监控框架中,凸显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性。但在商业银行实践中,由操作风险引发巨额损失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而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发生往往也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操作风险因素。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和减少操作风险及隐患、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我国城商行近年来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化建设,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笔者近日在青岛银行了解到,该行近年以来的相关做法,已经取得成效。
  青岛银行成立于1996年,是在原青岛21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2011年青岛银行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一个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操作风险隐患的目标;并相继开展了“制度建设年”、“制度执行年”和“制度评价年”等一系列制度管理活动。青岛银行制度管理活动以“三覆盖”和“六步骤”为指导思想。“三覆盖”是指所有业务要用制度全覆盖,制度落实要用检查全覆盖,检查落实要用文化全覆盖;“六步骤”是指按业务流程拟制度,充分讨论议制度,结合实际创制度,比照标准写制度,认真审查定制度,与时俱进修制度。从三年来的实际效果看,青岛银行的制度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制度建设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制度落实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风险防控由制度提升为文化。青岛银行的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经过三年时间,根据全行一线业务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全部437份有效问卷中,71%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新印发制度的可执行性显著提升。其中,会计、零售、个贷、公司等业务条线感受更明显,认为对提高工作效率、防范操作风险效果显著。自2012年活动开展以来,督导、检查强度持续加强,发现的业务差错显著减少,操作风险隐患显著降低。据统计,2012年全行共发现操作风险相关问题796个,2013年发现问题722个,2014年上半年发现问题247个,明显低于2010年和2011年每年超过1000个的水平。
  “十案九违规”。无章可循、有章难循和有章不循,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始终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青岛银行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质量和执行力,有效地增强了操作风险管控能力。
  从效果看,青岛银行的制度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形成了涵盖需求、建设、执行、评价、反馈和修订的动态的、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程序。建制前,广泛了解经营和管理,明确制度需求。建制过程中,多方征求业务部门和一线需求,施行专家审查,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制度执行过程中,按时进行评价,随时了解基层反馈,及时修订完善,保障制度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制度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保证各项业务与经营管理活动的有章可循,从源头上防范操作风险隐患的发生。
  制度建设由单向转变为双向。传统上,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基本是单向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业务经营部门遵章执行。青岛银行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基层业务人员意见,保证与实际业务操作的紧密契合。在制度实施后,多方位了解基层业务人员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感受和反馈,及时根据有效反馈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改进,保证制度执行的顺畅。
  制度落实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该行通过宣讲推广,强化遵章守纪的氛围和意识;培训学习,提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检查督导,保障制度执行落到实处;违章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宣讲推广、培训学习、检查督导和违章必究,提高了员工遵章守纪的意识,推动了制度落实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风险防控由制度提升为文化。业务创新需要不断突破既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制度建设要及时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操作风险的防控仅靠制度是无法完全实现的,还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文化建设。青岛银行更进一步将遵章守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层面。风险防控由制度上升为文化,能够有效弥补制度在操作风险防控中的不足,有助于切实预防操作风险隐患的产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