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蓝色之梦  扬帆创新之区
2014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面貌。 李伟 摄
  青岛西海岸新区前湾港。
  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区面貌。 欧阳歌燕 摄
  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解缆起航。
  全球规模最大影视产业项目——青岛东方影都。
   本报记者 潘旭业 本报通讯员 韩丽
  北纬36度,像一条耀目的光环贯穿亚欧、北美,旧金山、纽约、东京、釜山……一座座湾区都市分布其中。此纬线,同样横穿中国的胶州湾,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的批复,这条“含金量”极高的纬线上,又平添了一颗新的璀璨明珠。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是自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国家海洋战略布局再次垂青。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国家赋予新区的五大定位,个个与海洋密切相关。
  这里区位地缘优势明显——不仅具有辐射内陆、联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海洋战略实施优势,还拥有世界第七、全国五大贸易口岸之一的前湾港和董家口港,拥有2096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和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借助青岛地区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正加快推动与海洋产业双向反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体制机制创新势头强劲——在“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渐行渐远的当下,青岛西海岸新区不负国家级新区的历史使命,先行先试,奏响改革发展乐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功能区开发管理模式……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
  这里产业基础底蕴深厚——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区已初步形成“两港双翼、东重西新”海洋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海洋经济比重达21%,占全市海洋增加值的37.5%,深厚的产业底蕴、成熟的产业布局,为海洋战略实施提供了优良条件。
  肩负光荣的蓝色使命,青岛西海岸新区扬帆起航!
承接使命,构建“四区一基地”战略实施平台
  为履行好蓝色跨越新使命,青岛西海岸新区优化形成了“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发展、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发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九大功能区”主体、主导作用,承接“四区一基地”战略定位,推进功能区联动发展,支撑带动全域发展,拉开了新区全面建设发展的大框架!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发挥和放大青岛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优势,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及海西湾、南港区承接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功能,依托董家口港,发挥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战略物资中转基地优势,建设国家陆基综合保障平台。
  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承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功能,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模式。
  前湾保税港区和中德生态园承接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功能,构筑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示范平台。
  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则由新区各大功能区全面承接,重点围绕统筹陆海规划、统筹陆海产业布局、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统筹陆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近岸开发和深远海空间拓展等“六个统筹”,开展全国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新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
  九大功能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随着今年第二季度“百日会战”号角的吹响,各功能区在新区这片热土上比武、赛马,引进和推进的项目亮点多多。
  位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山东LNG一期工程,总投资106亿元,计划年内投产,现已完成整体施工的96%。项目由接收站、码头工程和外输管线工程三部分组成,建设规模为年接转LNG 300万吨,拟建设3座16万立方米储罐,一个靠泊8到27万立方米LNG船的专用码头及接收站等配套设施,以及外输管道共约400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40亿立方米。
  10月8日,首批9家国内外影视业巨头签约入驻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而意向入驻的更是达到40余家。总投资500亿元青岛东方影都项目,占地170公顷,分为影视制作区和影视外景区两大功能区域,影视外景区以中式建筑为主,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贯穿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区、唐宋古城区、明清北京区、民国上海区、建国初期以及战争场景、欧美风情区等7大分区;影视制作区分为摄影棚区和后期制作区,其中,摄影棚区包括万米摄影棚、水下摄影棚两大世界级摄影棚以及3个普通摄影棚组团;后期制作区主要用于影视拍摄后的音频、视频合成,动画特效制作等。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影视产业园区、国际商务中心、现代化小城镇及创意研发区;到2016年,举办首届青岛国际电影节;到2020年,打造一座初具规模的世界级滨海新城,成为国家级新区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实现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向“高端”、“现代”、“国际”质的提升。
  “德国中小企业促进平台”位于中德生态园,总投资5.88亿元,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设计、建设,并主要围绕中德生态园三大重点产业进行通配性设计,重点引进新能源装备及其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相关产业。总建筑面积约17万m2,一期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m2,二期占地面积149亩,一期工程年内竣工。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发展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新区九大功能区通过紧抓项目引进、发展,承接起国家赋予的“四区一基地”历史使命。
深化改革,打造一流投资创业软环境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赋予了新区数十项试点、示范、试验和政策优惠,为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何使这些政策利好更好地服务新区发展?
  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新区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一场涉及工商、城建、国土、税务等十余个部门的“社会投资类项目行政审批改革”,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改革以取消所有“前置审批”为核心,行政管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取消的审批事项约占总量的50%,力度和理念全国领先,旨在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着眼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适时推进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管理模式,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监管服务机制。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努力使新区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城市之一。
  改革启动一个月以来,收效显著:社会投资类建筑工程项目取消招投标,实行备案制管理,为企业省时30天;施工许可证审批由18项缩减为4项,发证由15天缩短为3天。推动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时间从原来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最快缩短至5个工作日。国土部门积极承接青岛市下放的十项审批权限,再下放至镇街园区、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两个半月受理社会投资项目类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1318件,办结率100%……
  先行先试,不仅涉及政策的便利化,更是对政府职能、人事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中德生态园施行的“职员化管理”模式,成为新区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与传统的园区用人模式相比,“去行政化”的职员化管理彻底打破了铁饭碗,“档案封存、全员聘任、绩效考核、按岗定薪”,在聘任期间职员不再与原有身份、职务、编制等待遇挂钩,而是以“能力和业绩”作为晋升和奖励的衡量标准,健全完善“给舞台”和“靠边站”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园区职员干事创业的活力。今后,这种“职员化管理”模式将在新区各大功能区全面推开。
  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新区的“改革路线图”振奋人心: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大部门制机构设置;在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推行市场运营发展方式;借鉴香港等地做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试行“理事会—管理局”双层管理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土地和海域管理创新,探索建立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改革”的全面发力,为新区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也创造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正在加快推进的“两港一中心”搭建起了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要素支撑平台。国际海洋人才港已建立与全球海洋人才密集区联通的国际人才市场网络和人才评价体系;国际海洋信息港将重点强化与日韩、欧盟等国家信息通道的互联互通,开展面向全球的数据托管和服务外包业务,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信息汇集与服务中心;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将实现海域海岛使用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知识产权、海洋排污权等海洋产权集中交易。
  获批4个月来,新区放眼全球,超前谋划发展,建设发展总体思路、三年行动方案等相继推出。敢为天下先,正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
蓝色引领,筑牢海洋强国产业之基
  入列“国家队”,迎来大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期,新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筑牢产业之基,正从激烈的竞争中领先全国,走向世界!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基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预计2014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专用码头长148米,宽20米,两侧均可停靠科学考察船,成为“科学”号的岸基支撑平台。“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最大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基地和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开放型研究中心。该项目的建成,将显著增强海洋研究所与新区协同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日前,青岛东海药业依托企业微生态技术中心,开发出缓解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的海洋功能食品,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氨基葡萄糖,取自餐桌上常见的虾、蟹和其他壳类海洋生物,大大提高了原材料的附加值。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新区海洋生物养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纯化及功能化改性,以及基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是蓝色海洋经济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链。以东海药业、明月集团、聚大洋集团等为代表“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将围绕海洋生物精深加工产业领域,打造“232”亿级规模产业,即两个百亿级产业、三个十亿级产业、两个亿级产业,完善发展与产业配套的服务体系,把该园区建成国内最大、水平最高的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产业发展加速器、海洋优势产业先行示范基地。
  美丽宁静的斋堂岛水深流阔,具备独特的海洋能技术试验条件。“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的成功投放,让这个小岛备受国内外关注,也为“海洋能技术实验基地”积累了技术经验。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参与的“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暨“斋堂岛海洋能技术实验基地”现已开工建设。该基地以海流能装置为主,辅以风能与太阳能,500千瓦装机容量包括300千瓦潮流能装置,以及150千瓦风机与50千瓦太阳能装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能海岛独立供电系统之一,探索海流能、风能、太阳能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新模式,为国内外综合利用海洋新兴清洁能源提供范本。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特色园区”,处于中日韩世界船舶制造业“金三角”中心地带,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一批举足轻重的国家级、世界级重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这里集聚。
  近期建成投产的中船重工712所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系统试验能力将达到世界第一,填补了我国在5MW以上船用发电机、电动机、控制系统等领域试验、生产的空白;中海油青岛公司自主研发的深海油气平台荔湾3-1上部组块建造完工,设计重量超过3万吨,为亚洲最大的桩基式海洋工程平台;总投资22.8亿元的中石油海工基地项目主要生产建造海洋钻井平台,海洋油气生产设施的建造、安装,海洋石油工程船舶服务和后勤保障,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40亿元……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组团式、科技化、产业化发展,以“海洋能技术实验基地”、“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十大特色园区”为依托,新区通过“聚焦发展争一流、腾笼换鸟促升级”,转型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150件,授权发明288件,位列全省第一。启动建设国际海洋人才港、国家海洋信息港、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三大要素平台,增创新区发展优势。今年产业类项目新开工94个,新竣工投产51个,新签约42个,总投资785亿元。实施了107个工业转型升级和51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预计新增产值1301亿元。
  崛起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持续性、全域性的产业革命,筑牢蓝色产业之基,已经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向“内涵优势”的靓丽转身!
  到2016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2%;海洋生产总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65%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5000亿元。2024年新区设立十周年之际,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建成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新区、全球高端要素聚集的开放高地,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新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激情成就梦想,实干铸就辉煌!
  如今,年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再造一个激情创业的火红年代,努力实现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蓝色之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