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在胶州湾海域采取水样。(图片由市环保局提供)
重金属污染列入监测范围。(图片由市环保局提供)
环境监测人员现场采取水样并进行登记。
本报通讯员 孙俊杰 摄
有这样一些个人或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或是出于志愿,或是出于职责,每天都在用行动保卫着水资源、保卫着我们的江河。今年5月,齐鲁晚报主办了“山东省十大江河卫士”评选活动,青岛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科团队脱颖而出,被成功评为山东省十大江河卫士。除了官方单位,青岛市民王德洋也入选山东省十大江河卫士。还有一群人,他们都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利用假期考察青岛的河流,自发投入到民间环保的队伍中。
本报记者 吕璐 姜宁
环保局监测科:常年“把脉”水质
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科的15名监测人员作为一线的“江河卫士”,每天带着采样设备和大大小小的试剂瓶,奔波百余里,三十年来从未间断。一年中,他们要采集全市224条大大小小河流的四万多个水样,夏天走下河堤穿越沼泽地,冬天冰上凿洞,平均每天每人都要跑上百公里。
监测科主任何茂檀今年52岁,已经在监测中心站工作了30多年,随着监测断面越来越多,为了取水样,平均每天要跑上百公里的路程。一整天下来,何茂檀不是在监测点位就是在去监测点位的路上。
监测河流水质,从一滴水变成网站上公示的数据,要经过取样、运输、分析、计算等多道程序。为了对大沽河流域进行专项监测,何茂檀和几名同事分头出发,天蒙蒙亮就踏出家门,去胶州、平度、莱西等地的监测点采集水样。下午,还要把取回来的水样送实验室。有些点位车辆过不去,他们就徒步过去。
累计下来,监测科工作人员一年人工监测河流点位达到2.4万个,采集样品4.6万个,上报数据9.3万个。最让一线监测人员紧张的,莫过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监测,需要连续几天几夜监测作业,每隔半个小时就要监测一次,就地分析,协助救援人员做好紧急处置。
“环保哥”:为水源地做保洁
王德洋是一位普通的青岛市民,因为常去浮山上捡垃圾,被称为“青岛环保哥”。去年5月,王德洋发现水源地河流内有垃圾后,开始了自发清理青岛市周边水源地垃圾的“征程”。
去年5月的一天,在农业银行青岛分行工作的王德洋到莱西办业务,途经莱西湖水源地时,发现湖中有很多垃圾。“水很浑浊,当时就感到很恶心,这毕竟是莱西市民的水源地。”王德洋说。本以为莱西湖水源地被污染是个例,但没过几天,他经过崂山水库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崂山水库也很脏,因为崂山景区周围有很多小饭店,直接把厨余垃圾倒进水库中,如果亲眼看见,你肯定再也不想喝那里面的水。”王德洋决定为保护水源地做点事。
此后,王德洋基本上放弃了休息时间,周末就去周边的水源地捡垃圾。在他的鼓舞下,有上百人加入了王德洋的环保队伍,自觉充当青岛水源地的环保卫士。“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的车里程表记录了全部的环保路程,有两千多公里吧,前前后后得从湖里捡了三卡车的垃圾。”王德洋说,到水源地捡垃圾,不少人认为他是“闲得没事干了”,但看到经常会有上百人一起来清理垃圾时,慢慢地也自觉不扔垃圾了。
王德洋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环保小队,定时定期地到河里去清理垃圾。目前,他已经联系上了青岛的一些高校和民间环保团体,每月最少举行一次保护水源地的行动。此外,王德洋还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环保行动,并设立了环保基金。
大学生团队:徒步考察写护河报告
刘英俊、黄诺、李如玮、周诺四人是青岛大学大一的学生,还不到20岁的他们,利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在半个月内步行走完了张村河、李村河流域,记录了上万字的河流沿线环境报告,打算在开学后上交给有关部门,提出他们对治理河流的实地探访意见,并且发动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投入到民间环保的队伍中来。
最让四人难忘的事,是在李村河李村大集调研的时候,被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呵斥。“那天在李村大集了解河流污染情况,发现污水横流,很多垃圾袋漂浮在河里,就去找管理处了解情况,结果被负责人呵斥了一顿,还警告我们不能照相。”最后刘英俊四个人被轰了出来,他们就找附近商贩和市民来了解情况。
跟刘英俊等人一样,中国海洋大学的王刘铭、于萍等8名大一学生也利用暑假时间,到被称为青岛“母亲河”的大沽河沿线进行环保考察,步行11天,考察了城阳、即墨、胶州、胶南境内的流域。这群刚上大学的孩子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野外考察,途中还有人中暑,但都坚持了下来。他们从调研中得到了锻炼,也学到了很多,如今他们已经写了3万余字的护河报告,为环保部门治理河流提供参考。
“水是生命之源,希望我们的这次调研活动,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水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参与到节水护水以及其他保护环境的有益行动中去。”于萍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