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生动物“迁徙”到省博
观众可与野生动物零距离“约会”
2014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以前只能在电影和纪录片中看到的非洲野生动物来济南了!11月16日,山东博物馆在新馆开放四周年之际,推出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这种现场展陈的方式,让观众不出国门就能与非洲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这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展出动物标本最多、展陈手段最先进的非洲野生动物展,也是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四年来首个自然类常设展览。

  见习记者 刘雨涵     
本报记者 乔显佳       

立体展览,
比动物园还好玩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非洲野生动物标本为基础设计制作,共展出包括非洲象、犀牛、尼罗鳄、非洲狮在内的100多种351件动物标本。展览占地3000平方米,比一般展览大出三倍,展厅高达18米,比普通展厅高出一倍,是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展出面积最大的展览。展览采用现场展陈的先进手法,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一生物界的奇观。博物馆工作人员刘安鲁介绍说:“这种立体展览能够让观众融入其中,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青少年和儿童也非常容易理解,还能够学到知识。”
  作为展览最大亮点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共分为三个单元,在第一部分“旱季的赛伦盖蒂大草原”中,观众会看到被称为寻水“雷达”的大象带领食草动物与凶猛的食肉动物展开了水源与狩猎的战争。第二部分“奔向马拉河”,则有斑马群狂奔、角马集体飞跃的壮观景象,它巧妙地将墙壁设计成悬崖,再加上超真实的3D投影动画和现场还原音效,让观众犹如置身于马拉河畔。最终动物们到达草丰水美的“马赛马拉大草原”,完成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迁徙过程。
  观看展览的三岁半的张延昌兴奋不已:“我最喜欢大象和猎豹,还有大飞机!这里比动物园还好玩!”60多岁的退休工人赵师傅表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展览感到非常震撼,他打算过几天带着孙子来长长见识。观众中还有85岁高龄的郑爷爷,独自前来看展的他最高兴的是收获了不少知识。
万人观展,
见证多彩非洲

  19日虽然是工作日,但还是有不少观众三五成群地前来参观。刘安鲁对16日开展当天的情形印象深刻:“馆里差点挤爆了,那天涌进了13778人!”刘安鲁说,博物馆在工作日的观众数一般维持在一千来人,自从有了这个展览后,一下子翻了几倍,可见“迁徙展”的火爆程度。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非洲生态,还在主线周围穿插了一些辅线:沼泽、湿地、沙漠、热带雨林等非洲地理生态,非洲土著马赛人的逼真蜡像在这里也有展示。除此之外,还有“多彩非洲”、“和谐共生”、“贝林小屋”和“贝林号非洲科考车”四部分让观众一饱眼福。展厅还设有二层、三层观景平台,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俯视展览,仔细观察《狮子王》、《小王子》中出现过的猴面包树,还有非洲最有特点的金合欢树。
  作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博物馆,这次展览让山东博物馆真正实现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刘安鲁表示:“这次展览传递了和谐共生、生态平衡的理念,希望观众能够切实做到热爱动物、保护自然,这是展览的最终目的。”
寓教于乐,
游戏中感悟知识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采用多维手段展现非洲奥秘,不但能看、能听,还能动、能学、能玩。独具特色的“贝林号非洲科考车”是此次展览推出的青少年科普教育课程教室,由山东博物馆的专业科普团队设计,在每个周末给青少年开设自然科普课程。如在“非洲野生动物的魅力”主题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动物的领导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群居的力量等知识。据悉,每期活动分为四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孩子们能够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动物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
  在活动之余,孩子们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制作的道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演绎舞台剧,进一步深化知识,培养沟通表达能力。据了解,自然教室今后还将推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活动,如专家导览、科学实验、儿童剧场、自然讲堂、植物生态园、7D互动电影、户外探索、摄影比赛等一系列项目,以帮助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
  展览中的“大迁徙”跳棋游戏同样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它仿照飞行棋的模式,以角马迁徙大军的路线图为背景,根据迁徙途中的故事设置关卡,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动物大迁徙的艰辛历程。在“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开幕式上的各种非洲动物玩偶,也变身成超级吉祥物,这些“动物明星”会时刻活跃在展览中,与观众积极互动,很可能你会与一只“狮子”不期而遇。
因人施讲,
传递自然精神

  栩栩如生的标本已经让展览灵动有趣,在讲解员声情并茂又知识丰富的讲解下,展览就更显厚重了。20多位讲解员会每天为络绎不绝的观众奉献100多次免费讲解,曾经当过大学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宋玉玲就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已年过半百的她因为这份工作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羚子”,“这样会让观众感到更亲切。”
  宋玉玲说,讲解团队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了“因人施讲”的经验,会让各年龄层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得到最大收获:“跟大学生讲要偏重知识性,谈到犀牛时,我会与他们探讨怎样保护野生动物。跟小朋友讲是以认识动物为主,比如角马是‘牛头马面’,这样小朋友一下子就记住了。我还给动物们都起了名字,比如在迁徙过程中角马是主力军,斑马是先锋队,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有113-200公里,比他们爸爸的车跑得还快,小朋友特别容易记住。”一个小时左右的讲解时间,观众可以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除了知识性的讲解,宋玉玲还非常注意精神层面的传递:“在‘多彩非洲’部分,我一定要讲屎壳郎。因为屎壳郎在非洲被称为‘圣甲虫’,它在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上就曾出现过,非洲人非常推崇屎壳郎辛勤劳作滋养肥沃土地的精神,希望观众能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推推推,推出一个世界!”
贝林的捐赠,
创我省博物馆新纪录

  整个展览中,大到三四米高的非洲象、六七米高的长颈鹿,小到各种昆虫一应俱全,基本上非洲草原上每一种生态环境对应的动物都能在这儿找到。这一切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都来自肯尼斯·贝林的捐赠。肯尼斯·贝林是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也是野生动物标本收藏家。贝林对山东博物馆的馆舍条件、办馆理念、展陈能力和社会影响都非常赞赏,决定向山东博物馆无偿捐赠珍稀动物标本。刘安鲁介绍说:“本来贝林先生打算捐150件,但看到山东博物馆的条件,最后增加到351件。”
  贝林的捐赠动物标本展,不仅在国内博物馆界尚属首次,且动物标本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经济、科学价值,均创造了山东省博物馆行业接受国际捐赠的新纪录。为表彰贝林为山东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省政府授予了贝林“山东省荣誉公民”的称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