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今日运河》的故事征文
待“运河”20岁时我为其撰稿庆贺
2014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者:叶树洪,男,74岁,济宁市水利局退休干部。订阅《齐鲁晚报》十年来,将报纸分门别类整理归纳,并编录成书,多次接受本报采访,并多次获金牌读者、热心读者等称号。 

  自《今日运河》创刊起,我就开始订阅。每天从报箱里拿来几种报纸后,第一个要看的就是《今日运河》,10年来,日复一日,这已成了我的读报习惯。
  对《今日运河》如此喜爱,其原因是,它所报道的内容贴近民生,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关联度高;二是报纸编排新颖、题标醒目,能吸引眼球;三是我在应约参加《今日运河》创刊8周年纪念活动时,认识了几位编辑和记者,因识其人,所以愿读其文,每天来了报纸,一看有我熟悉的名字,就一篇不落的读完。 
  和《今日运河》感情的加深,还与几位记者的搭桥有关。过去我在读《齐鲁晚报》时,对一些文章作了摘录,并分门别类将其归纳,编录成了《古今中外教子方》、《励志文选》、《哲理小品》、《名师教你写作文》等8本书。2008年1月,记者张夫稳得知后采访了我,以《整理晚报,辑录百万字印刷成书赠亲友》为题,发表在《今日运河》上。这一宣传不要紧,闻讯前来要书者骤然盈门,其中有一本还供不应求。
  2010年11月,在《齐鲁晚报》庆祝创刊纪念活动期间,记者范少伟和张晓科再次采访我,这篇《剪报14年,编成8本书》刊发在《齐鲁晚报》上,引起报社的重视,当年我被评为晚报最热心读者,应邀赴省参加了表彰大会,获奖照片还上了《齐鲁晚报》的头版。 
  这几年我自选题材,拍摄、制作了40多个视频,有反映老年人精神风貌的文体片,有城乡旅游风光片,有书画琴戏名人片,以及省第三届老运会专题片等,用“老叶根深”的网名传到网上,受到好评,《今日运河》记者又以《叶树洪老人拿起DV当“拍客”》为题,发表在《今日运河》上。 
  记者的采访是对我的鼓励,激励我更愿意发挥余热;同时也促进了我对报纸的感情,为了表达对本报的支持,曾多次给记者提供报道线索。
  《今日运河》这10年,伴我从花甲之年走到了古稀,我将继续订它、读它,再过10年,当《今日运河》20岁生日时,耄耋之人还将为它撰稿庆贺。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