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李村河 脚踩硬岩石
地铁3号线最大风险点泉李区间实现双线贯通,正进行二次支护工作
2014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泉李区间实现双线贯通。(图片由地铁集团提供)
   本报记者 蓝娜娜
  20日,地铁3号线最大风险点泉李(万年泉路站至李村站)区间实现双线贯通。据介绍,该区间上方为李村河和7处建筑群,且上方路面情况复杂,区间施工又遇上青岛地铁在建线路中独一份的“富水、硬石”地质,含水量很高。为保障安全施工,施工工人设置了100个自动监测设备,每隔5分钟监测一次土壤沉降情况。
头顶河流建筑群,泉李区间双线贯通
  继7月下旬地铁3号线三个重大风险源之一的太平角公园站至延安三路站区间实现双线贯通后,20日,地铁3号线又一个重大风险源——泉李区间实现双线贯通。
  上午,记者下到距离地面近30米的泉李区间隧道,此时的隧道内地面十分泥泞,不时有水滴滴下。据介绍,隧道已经完成了初期支护,正在进行二次支护工作。“泉李区间上方有季节性河流李村河以及7处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物群,累计下穿长度624米。”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11标项目部副经理孟凡茂介绍,泉李区间施工场地正位于李沧区商贸圈主干道,交通繁忙,车流量大,在地下施工地质极差的情况下,如果支护巩固措施不到位,就可能发生道路下沉甚至坍塌的情况,造成管线破坏、交通中断。
  在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按照工程风险等级评定,泉李区间被列为青岛地铁3号线一级重大风险源,属最高工程风险等级,成为地铁3号线全线最大的一处风险源。
地质含水量高,一天最多排水80立方米
  地铁3号线太平角路站至延安路站区间因地质为一捏成碎渣的强风化岩层,被评为重大风险源,与其相比,泉李区间地质条件更为恶劣,隧道上半断面为富水砂层,下半断面为坚硬岩石,上软下硬,岩层分界明显。
  “1088米长的泉李区间中有600多米左右存在富水砂层,这种地质在青岛在建的地铁线各区间中只此一处。”孟凡茂说,尤其是在下穿李村河节点区域附近,含水量最高,夏季汛期时,每天的排水量最多能达到80立方米。
  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11标项目部副经理左文昊介绍,为了保证隧道开挖时的地面建筑安全,在爆破开挖前会先进行超前支护,即沿着规划拱顶区域每隔30厘米布设一个3.5米长的小导管,通过注浆先巩固隧道拱顶,再进行隧道内开挖。“我们采用了国内领先的WSS注浆工艺,采用这种方式后,不仅混凝土凝固快,而且不会出现开裂,也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左文昊说,为保证施工安全,每次爆破开挖的进度都控制在0.5米之内。
设置100个监测点,自动监测土壤沉降
  据悉,为尽量减少地下施工对地面车辆、建筑的影响,泉李区间在施工爆破时采取多点爆破的方式,将振速由标准的2厘米/秒减少到了0.5厘米/秒,为最终安全贯通提供了保障。
  同时,泉李区间还采用了具有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监测设备,通过在建筑物上布设的100个监测点,可实现每5分钟监测一次建筑物最新高度数据。据悉,每个监测点上都有传感器,传感器和收集器连接,收集器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再在云端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施工人员以云端平台上的监测数据变化为依据,及时对现场隧道施工作业进行指导。
  “除了自动监测设备外,人工巡检也是监测土壤沉降的一个重要方式。”左文昊说,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通过水准测试仪,详细记录下固定点位的数据,再将点位数据变化趋势与标准数据曲线相对比,从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